常州老城厢里的那些电影院
汪旭东 司晓军
常州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不断扩大,相较于新城区,现在的常州老城厢指西至中吴大桥,北至关河路,东至丽华北路,南至古运河的范围,总面积7.4平方公里,大致是常州老城郭的范围。常州老城厢自古就是常州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核心,许多新鲜事物都是从此地发迹。常州电影院的出现与发展便是如此。
电影院和常州的渊源已经有100多年了。1905年,西班牙商人A·雷玛斯在上海虹口用铁皮搭建的虹口大戏院,是我国第一家电影院。常州紧邻上海,电影和电影院也很快进入了常州。
一、清末民国时期常州老城厢里电影院的出现和发展
在电影院诞生之前,常州市民主要观看戏曲和书评,室内演出场所主要在庙堂和书场。1911年5月12日,常州第一家电影院幻仙影戏社正式营业,位于内子城玉带桥西堍,曾播放过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可是受制于当时清政府保守思想和文化禁锢,电影院所放影片受到政府的严苛审核,同时男女不得同场观看,每周二、五为女观众放映专场。即便这样影院还是在一个多月后被县衙以“有伤风化”为由,勒令停业。
民国建立后,电影院不断设立,此时的电影院往往同时有电影和戏曲演出,另外还有一些戏院,偶尔也会上映电影。民国时期常州老城厢内较为出名的电影院有6家,分布在城中心和城西位置。
城中心的电影院有常州大戏院、乾元市场、凯旋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1916年,常州大戏院建成,始称中华环球俱乐部,坐落于公园路。1928年,由顾庆颐、高守书等与清真寺立约重建,改名明星大戏院。同年重新改建后,更名为常州大戏院。戏院为两层楼砖木结构,有900多个座位,分正厅、楼座、后座和包厢4种。除演出京剧、话剧及地方剧种外,还经营无声和有声电影。1947年,该戏院并入邓祖禹的大元公司,改名为元记常州大戏院。
乾元市场在1931年建成,坐落杨柳巷,是由唐肯出资、其子唐泽南、女婿庄元福经营管理的一座综合性游乐场所。内设大光明电影社,首场放映有声电影《再生花》,1937年被侵华日军炸毁。
凯旋电影院在1942年建成,坐落于南大街。始为叶辛荷、巢光融、顾全大集资筹建的星光影业公司,而后盘让给日本影片商三谷胜经营,更名东亚电影院,有700多个座位。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党武进县党部接收,改名凯旋电影院。
大光明电影院在1946年由邓祖禹、郭耀宗、郭起瑞等集资建成,坐落于县直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有900多个座位,均为沙发座椅,是当时设备最好的电影院,当时在民间流传了“大光明看电影,马复兴吃点心,人民公园谈爱情”之说。
城西电影院有振兴游艺场、大华大戏院。1920年振兴游艺场建成,坐落于怀德北路。1938年更名西区游艺场,由张传铭、顾听大、蒋祥生等8人合股经营。1947年大华大戏院建成,坐落于留芳路,为邓祖禹、宋维周等集资兴办。砖木结构,有960个座位。开业时,始放电影,后又兼邀剧团演出。
根据1948年《武进指南》记载,当时,常州有放映电影资格的近10家,常年放映电影的也有四五家。早期电影院由于技术限制,场地和放映设施往往较为简陋。在此过程中,电影的放映技术也不断改进。早期的电影都是无声的,称为“默片”,1932年1月,明星大剧院第一次放映有声电影《虞美人》,常州电影院进入有声时代。这一时期,电影画质也得到改善,从黑白电影进入到彩色电影阶段。
二、建国后至1980年代常州电影院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常州新建、翻建了一些电影院,同时采用国营和公私合营的方式经营影戏院。这一时期,电影院和剧院仍同时上演电影和戏剧。至1980年代初,常州老城厢有和平、新华、人民、大光明4个电影院,红星、常州2个剧院。此外市工人文化宫影剧院、部分会场和厂办影院也会经常播放电影。
在城中,1952年,原常州大戏院由政府拨款修缮,更新了门厅、舞台和坐椅,定名为国营常州剧院。同年起,以演出锡剧、越剧为主。1957年拆除重建,1983年添置冷气设备和电影放映设备,成为影剧两用的演出场所。
1952年,原凯旋电影院由政府拨款修缮,定名和平电影院。1966年改名解放电影院。1984年增添冷气设备。1985年恢复“和平”原名。1988年,和平电影院进行了立体声技术改造,被列为市政府12件大事之一,并易名和平立体声电影院,这也是常州最早的立体声影院。
解放初期,大光明电影院一度改演京剧,唐韵笙、王琴生、童芷苓、纪玉良、李慧芳等应邀来此演出。1956年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东方红电影院。1982年恢复“大光明”原名。1983年改作市政府会场,除用于召开会议外,仍放映电影。
红星剧院在1955年底建成,由常州市人民委员会、民主建国会、工商业联合会合资兴建,坐落于东大街,是解放后常州市第一个公私合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场内设1335个观众席位。1977年9月,红星剧院因属危房,将其拆除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4825平方米,分前厅、观众厅、舞台三部分,座位1641个,是当时常州市主要政治集会场所和上演电影、戏剧的重点剧院。1988年对场内声光及座椅、门厅等翻新改造,改名为红星大剧院。
在城西,解放后,原西区游艺场改名西区戏院,经常演出锡剧和淮剧。1956年公私合营,1963年市人民委员会拨款翻建,定名为人民剧院。1982年改为立体电影院,增建放映机间,装配新光源全自动化的放映设备,12月8日举行首映式,放映国产立体影片《欢欢笑笑》。1951年,原有的大华大戏院改名新华大戏院。1956年批准为公私合营,在通过对私股股权的清理洽商后,于同年5月30日批准为地方国营,定名新华电影院。
三、1990年代常州电影院的全国之最
1980年代后期,单一的电影放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影院向以电影为主体的新型多功能文化娱乐场所转型。常州抓住被国家科委确定为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城市的机遇,1987年10月11日,经国家广电部、电影局正式批准,在常州新华电影院和人民剧场原址基础上,修建一座现代化的电影娱乐中心——亚细亚影城。1991年,亚细亚影城开业,这是一个以电影放映为主,集文化、娱乐、金融、服务、商业于一体的多厅多功能的电影娱乐中心,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开业时,空前繁忙,当时不光是本地市民会来,连其他城市的市民也会来参观游玩。1994年,亚细亚影城的票房位列全国第三。
亚细亚影城开创了两个全国之最。首先是全国第一个多厅影院,有大小不等的七个观影厅,包括红、黄、蓝、白四个立体声电影厅和紫云、原野、太空三个镭射录像厅,实现了不同影片集中在一个中心放映室内管理放映。影城不再采用传统的“跑片”做法,而是采用先进的传输技术,将信号输送到不同的放映厅,同时满足不同受众的观赏需求,不会再产生过去因为跑片造成的误差和低效率。
其次,亚细亚影城建成了我国第一座70mm巨幕电影厅,银幕为19m×26m。早在1990年我国开始了70mm8片孔电影的研制开发,由广电部设计院电影工艺设计所 、广东电影机械厂、常州亚细亚影城共同研发,于1992年4月在常州亚细亚影城建成,并上映了我国首部70mm 8片孔影片《珍珠姑娘与海盗》。这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室内超大银幕电影系统。
四、当今老城厢里的电影院
21世纪后,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影的播放更加方便,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电影,疫情期间,电影也尝试了在线上首映的模式,这些变化对电影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
在此背景下,原有的电影院和影剧院慢慢无法适应电影行业的快速变化,除了城东的工人文化宫影院和城西的亚细亚影城,其他老电影院随着城市建设而被拆除。21世纪初,常州剧院因为公园路拓宽改造而被拆除,2005年和平立体声电影院因为南大街改造被拆迁,大光明电影院也因为旧城改造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发展模式更新、更为专业的电影院,这些电影院大多位于商业综合体内,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规模化运营。常州老城厢城西有位于吾悦国际广场内的橙天嘉禾影城,城中在新世纪商城和莱蒙都会商业街中有中影国际影城。这些电影院大多更专业,影院新技术更加普及,功能空间日益多样,3D银幕、杜比全景声、多功能座椅等视听技术的运用,影星和观众的互动体验等吸引了年轻一代走入影院。现今去电影院看电影仍然是大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常州老城厢里的电影院经历了百年洗礼,不同时期的电影院都成为了那个时代市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