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在第十届江苏书展“方志江苏馆”,来自常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闪亮展示。此次前来现场展演的邢粮,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常州梳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常州梳篦第九代传人,常州中国烙画研究会理事。邢大师一边在梳子上做画一边讲解,“花开富贵”“花好月圆”一把把具有美好寓意的黄杨木梳在观众的赞叹声中制作完成,现场就有人扫码购买。
邢大师介绍说,“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梳篦的木材,都要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
梳篦是常州最有名的手工艺品,“梳篦为吾常工艺之大宗,声誉久著,行销甚广,赖此工作为生者亦甚众”。《道光武进阳湖合志》中便称“梳篦制造,精细适用,胜于他所”。《常州赋》也称“土产竹篦、朝京门内外家家为之”。根据《武进工业调查录》,梳篦很可能早已在本地民间生产,“自清康雍间,漕运盛行,而梳篦之销流渐驰声于南北。”常州梳篦有“宫梳名篦”之称,在清代是贡品。在西直厢,与毗陵驿相邻的地方。在怀德桥和文亨桥之间沿运河岸原有一条花市街,巷内店铺主要销售梳篦、宫花,清代每年进贡朝廷的梳篦、宫花均在此采办,后来随着篦箕生产的发达,便改名为篦箕巷,篦箕业的主要工场如卜恒顺等都坐落在此。著名的常州城西八景中的“篦梁灯火”“文亨穿月”便出于此。木梳生产集中在西南郊,木匠街向南便为木梳街,沿一条小河一字展开家家户户都做木梳,从业人员在千人以上。
据《常州市志》记载,梳篦是常州的著名特产,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5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有“宫梳名篦”之称。自明天启二年(1622)卜恒顺梳篦店开设以来,王大昌、陈正兴、唐煜昌等梳篦店竞相开办。清光绪年间,常州有这类作坊近50家,年产梳篦150余万张。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篦箕的发明和梳篦产品的出口,梳篦的知名度与日俱增,1915年后,常州梳篦曾在巴拿马和平展览会上荣获银质奖,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新中国成立后,核篦生产走上集体化道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描、刻、烫”技艺同时,糅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等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其中有融艺术欣赏、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长寿梳”“四大美女”“红楼十二钗”等,蝴蝶、龙凤、脸谱、民族等旅游纪念梳,以及如琮似玉、玲珑剔透的各式篦箕。美国电影《星辰女娇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篦作胸饰,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携带常州篦箕作为纪念品回国。随着时代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篦箕、木梳也发生深刻变化,款式发展到700多个,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乘礼品。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1991年和2004年获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作为上海申办世博会专用礼品。2008年6月,常州梳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