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龙城影像 >> 图说常州 >> 内容
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常州开发区发展历程回顾
发布日期:2019-03-01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常州市商务局“园区开发史”课题组

1992年,常州市第一家开发区——常州高新区批准成立。20多年来,常州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军,凭借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创业精神,逐步成为常州开放发展的主阵地和增长极。回顾20多年历程,常州开发区建设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设立期(1986—199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常州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开发带的战略和上海浦东开放开发的契机,1986年修编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控制东西、发展南北、重点向北、开发江边”的城市发展构想。1990年,获批启动江边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工业村)建设;引进新鸿基集团香港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天安工业村,开创了利用外资建设工业园区的先例;三家公司出资成立的常州长江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目标的股份制性质开发公司。首家开发区的雏形——城北工业村诞生,开发区建设的序幕拉开。

▲1992年常州高新区建设启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常州开发区发展步入新征程。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城北工业村的基础上建立常州高新区,规划面积5.63平方公里,成为最早成立的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同年,常州结合中央给予国家级开发区的特殊政策,下发《关于加快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6月,成立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集团)总公司,加快了常州高新区开发建设步伐。

第二阶段:格局形成期(1993—1997)

1993年,在常州高新区的示范效应下,常州抢抓机遇,全力支持各地自建申报开发区。11月—12月间,溧阳经开区、金坛经开区、郊区经开区、戚墅堰经开区等4家获批省级开发区。开发区实现多元拓展,1994年7月获批第一家旅游度假型省级开发区——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1995年10月和1997年7月,常州和武进2个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分别获批;1996年3月,武进高新区由省政府获批成立。开发区功能设施建设快速启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长江自由贸易中心、国际展览中心、中华恐龙园等一大批功能性服务项目相继启动并落成。

▲1996年的常州高新区鸟瞰▲

至1997年底,常州开发区基本框架基本形成,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9个,形成各辖市区都建有开发区的布局。开发区在批准规划面积37.28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开发面积40.9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3.89亿元。开发区先后引进外资项目250个,实际利用外资4.63亿美元。

第三阶段:二次创业期(1998—2005)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常州提出“把开发园区建成产业调整的新阵地、招商引资的集聚地、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总体要求,开发区启动“二次创业”。

常州高新区率先向高新技术前沿产业吹响了“集结号”。常州软件园、电子科技产业园、国家级环保产业示范园区等3个“区中园”相继诞生,吸引了新加坡联新半导体、中美合资宝顿科技、台湾金雨电子等知名企业投资兴业。2003年,决定建设武进高新区南区,总规划面积约65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南区学习借鉴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范例,按照“高标准、大手笔、快发展”的要求,当年投入建设资金5亿元,区域内武进大道、湖滨路、阳湖大道等32公里五纵三横主干道路,核心区2.7公里环形支道等基础设施快速建成,成为常州开发区建设史上首个大规模成片开发的园区。

在“二次创业”时期,伴随钟楼经开区的加入、2个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转型、武进高新区南区的启动建设,常州开发区区域布局更加完善,目标方向逐步理清,发展动力得到增强。常州高新区创业公寓、武进高新区南湖家苑等配套安居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开发区社区服务功能,成为常州开发区建设中的一张靓丽“名片”。至2005年底,全市1个国家级、9个省级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71.13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47.4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58亿美元,美国通用电气、科勒,德国博士力士乐、莱尼,日本日立、东芝,韩国现代、新湖等50 多个世界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开发区落户,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及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为主体的产业群体。

第四阶段:转型升级期(2006—2009)

2006年,在国家第二轮清理整顿开发区工作基本结束、土地环境等资源制约开始显现、开发区政策优势日趋淡化的背景下,常州开发区开始着力推进发展模式转变。

2005年底,《常州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三年发展纲要(2006—2008年)》提出“扩容、整合、集聚、提速、提升”的“十字方针”,首次在市级层面对全市开发区跨越发展进行定位。同年启动全市开发区“十一五”(2006— 2010 年)发展规划。2006 年2 月下发《常州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争先晋位奖励办法》,第一次在市级层面对开发区实施单项工作考核,提升了开发区奋勇争先的内生动力。

2007年,在国家土地政策不断收紧、开发区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将标准厂房建设纳入开发区年度目标任务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厂房在园区内迅速形成规模,并形成特色。其中,武高新的津通国际工业园以其国际化标准的产业运营模式蜚名中外,迅速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美国GE、瑞士通标标准技术(SGS)等6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

2009 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09—2011年)》,在全市开发区组织实施“产业航母计划”,首次在全市开发区探索数量和质量型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促使开发区更加重视集约发展。同年又下发《关于加快提升我市开发区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开发区发展由粗放式开发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迈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至“十五”期末,常州开发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 149.9 平方公里,其中2006至2010五年间新增开发面积6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自2006年起连续年投入超百亿元。开发区单位面积产出水平接近每亩300万元。重点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排位明显提升。常州、武进出口加工区等特殊功能区域先后获批建设投运,为开发区这一轮加速发展提供了更完备的配套环境。

第五阶段:科学发展期(2010—2015)

常州“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部署。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开发区不断集聚壮大主导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集约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

2010年,常州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启动开发区“ 一核八园”创新体系建设。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与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耦合互动,加快培育壮大以常高新创意产业园等8个特色园区为载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常州市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常州高新区和武进区每年各配套3 亿元,重点支持“一核八园”创新提升、做强做大。2011 年,市委、市政府将开发区创新提升工程纳入全市60项重点工程(工作),进一步加快了开发区创新转型的推进速度。

这一时期,武进高新区晋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常州、武进2个出口加工区成功升格综合保税区。戚墅堰经开区更名常州经开区,以原戚墅堰区和横山桥、遥观、横林三镇为区域范围。全市开发区在产业层次、功能形态和核心竞争力上不断实现攀升,形成了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两翼引领,其他省级开发区齐头并进,众多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撑带动,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第六阶段:创新驱动期(2016年至今)

这一时期,国家、省相继出台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将开发区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以“一特三提升”作为工作指向和抓手,推动开发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2016 年以来,常州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常州市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等文件,引导全市开发区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这条主轴,按照“ 一特三提升”要求,走质量效益发展之路,载体功能不断完善,产业层次逐渐提升。

▲2018年的常州高新区▲

2016年5月,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10月,澳门特区政府与江苏省政府签署备忘录,苏澳合作园区正式落户武进经开区。武进高新区、武进经开区继钟楼开发区、常州高新区之后成功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至此常州已拥有4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省内乃至国内生态园区建设的典型标杆。2017年12月,常州高新区、金坛经开区继武进高新区之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至此全市开发区建成3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且所有开发区纳入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成为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领跑者。

资料来源:《风采》报/2018年12月18日/第161-163期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