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商务局“口岸开放史”课题组
自1992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启动江边港口建设和飞机场扩建,并争取与国际通航”以来,常州口岸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岸开放探索期(1985—1998)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外贸进出口需求飞速发展,但因没有地方口岸的配套支撑,在通关成本、时间以及通关手续等方面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严重制约了外经贸发展。1985年5月,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海军罗墅湾机场改为军民合用,为常州航空口岸开放创造了基础条件。之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机场与港口建设,并探索建立常州地方性口岸。1994年,市政府向省口岸办上报《常州市“九五”口岸开放规划》,首次提出常州口岸开放规划设想,拟按一类开放口岸要求,扩建民航常州站、规划建设常州港及有关口岸设施,争取在1995年前向省政府和国务院申报一类口岸开放。1995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确定,在扩建民航常州站的基础上,按一类口岸标准对外开放,争取开通港澳地区和近洋航线,同时,启动建设常州港。
▲常州机场口岸开放▲
1995年,常州正式启动机场口岸开放申报工作。1997年,成立市口岸管理办公室, 加紧口岸开放规划与申报工作。1997年底,长江常州港万吨级通用码头竣工投产,常州重点推进常州港口岸的申报工作。1998年3月,省政府批准常州港为二类开放口岸,即允许中国籍船舶靠泊、中国籍人员或货物等出入通关。7月14日,承运从韩国进口塑料粒子的镇江海运公司“江天”轮靠泊常州港, 成为常州港二类口岸开放后的第一条外贸远洋船舶。8月25日,经海关总署和其他有关部门同意,交通部批准承运机电产品的新加坡籍“特莎”轮靠泊常州港,成为常州港口岸靠泊的第一艘外轮。
第二阶段:常州口岸开创期(1999—2004)
为满足常州外贸发展的实际需要,也为了更有利于申报一类口岸开放,在没有取得一类口岸资格的情况下,常州市口岸办积极谋划,组织向国家口岸办、交通部及有关部门申请批准常州港二类口岸外籍轮临时靠泊。从1999年9月至2003年3月31日,连续七次申请外籍轮临时靠泊常州港通用码头,保障了常州港口岸正常运行与良性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常州港一类口岸开放申报工作。
2001年4月2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常州港口岸对外开放的批复》下达,同意常州港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这是常州口岸开放的第一个国务院批准文件,成为常州口岸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级里程碑。2003年4月1日,常州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结束了江苏省沿江八市中唯有常州没有一类口岸的历史。
在口岸开创阶段,常州陆路口岸建设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2003年3月,常州直通式海关监管点举行开通仪式,成为常州市进出口企业又一条通关“高速公路”。直通海关监管点是常州第一个具有陆路口岸功能的快速通关场所。
在机场对外开放方面,市政府加快机场改扩建步伐,并先后向省口岸办上报常州市“十五”“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机场开放机会。
第三阶段:口岸建设发展期(2005—2009)
常州港一类口岸开放后,常州港码头设施不断增多,口岸规模不断扩大,运营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常州港通用码头二期扩建工程对外开放,靠泊能力提高到4.5万吨;常州港录安洲夹江大桥胜利合拢,成为常州港口岸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此录安洲港区和港口腹地终于实现连通。2006年,设计等级3.5万吨兼靠5万吨级泊位的国电常州煤码头投产运行。2008年,常州港录安洲港区2个5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对外开放。
▲常州港码头▲
2009年,录安洲港区2573米长的疏港干线通道改造成一级公路。为进一步提高常州港口岸通关综合效率,2008年,常州投资1.5亿元建设6026平方米的常州口岸联检大楼,口岸查验机构全部入驻现场,联合办公,实行水运口岸通关申报一门式服务,树立了常州“新口岸高起点”的良好形象。
陆路口岸建设方面,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常州出口加工区。2007年,常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2009年,常州高新区海关直通点整体搬迁,与出口加工区配套联动,并挂陆路口岸牌子,建立集关检、货代、物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体。同年,常州出口加工区全面启动保税物流等功能叠加,真正拥有陆路口岸功能。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江苏武进出口加工区,被称为常州对外开放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城市拥有2个出口加工区,在国内并不多见。南北两个出口加工区,大大拓展了陆路口岸的通关与服务功能,为常州、武进地区的外贸进出口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
在机场对外开放方面,2006年12月,常州提出联合常州奔牛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组建苏南国际机场的“一场两站”模式。2007年1月,江苏省人大专题审议建设苏南国际机场的战略,“一场两站”打造苏南国际机场议案引起广泛热议。2009年9月,启动常州机场4E级改扩建,投资30亿元进行机场集疏运通道、航站区、飞行区三大部分综合改造。
第四阶段:常州口岸飞跃期(2010年至今)
“十二五”开始,常州口岸进入飞跃发展的收获期。2010年3月,市机场口岸开放领导小组成立,新一轮航空口岸开放申报再出发,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圆了常州20年的航空口岸梦。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批准常州奔牛机场作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创造了市级航空口岸不经过临时开放、不经过限中国籍飞机执飞而直接批准一类口岸开放的典范,减少两次国务院报批程序,大大缩短了口岸开放报批时间,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使常州奔牛机场成为全省继南京禄口机场之后的第二家一类口岸开放国际机场。同时,航空口岸不断完善,2015年6月,常州机场台湾居民口岸签注点正式运作;9月,常州机场国际货运区正式封关运作。航空口岸运行第一年,已经执飞日本、韩国、老挝等7条国际航线,出入境人员累计8.59万人次,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新开航空口岸第3年应不低于5万人次的标准。
▲武进综合保税区▲
陆路口岸建设方面,2010年,启动常州火车站海关监管区域整改,2011年通过南京海关的复查验收。这样,常州火车站不仅能办理欧亚两洲22个国家的国际铁路直通运输,还能办理铁海联运进出口。2015年1月,常州出加区、武进出口加工区双双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实现由加工贸易为主向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兼顾、以“出”为主向“进”“出”并举的重大转变。同时拥有两个综合保税区, 常州开放型经济平台又增添了新动力。2016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常州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意见》,要求发挥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此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2010年5月,常州实施全市“区港联动”方案,全面启动“多点申报、码头放行”通关模式、加大口岸与辖市区的联动,并把建设武进高新区公路转关监管点作为推进武进区与常州港口岸“区港联动”的试点。大力推进全市大通关建设。2011年,武进高新区公路转关监管点通过南京海关验收后正式投入使用。积极推动监管创新与优质服务, 变口岸“事后”服务为全过程、多方位、个性化服务,初步形成了“口岸功能向辖市区延伸、口岸查验多部门联动、办理手续前推后移、进出口货物加快放行”的大通关制度。2017年常州电子口岸投入运行。
至今,常州拥有2个一类口岸:常州港口岸(水运口岸)、常州奔牛国际机场(航空口岸);2个综合保税区:常州综合保税区、武进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有常州火车站铁路货栈类海关监管区;公路口岸有常州高新区直通式海关监管点、武进公路转关海关监管点,以及其他保税仓库、监管仓库等。南北布点、东西呼应的常州口岸均衡发展大格局已经形成,水、空、公、铁口岸平台及电子口岸平台功能俱全,口岸查验监管软硬条件进一步完善,常州市口岸大通关基础能力已经踏上全面发展的崭新台阶。
当前,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口岸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性、功能性、带动性作用日益明显。“一带一路”拓展了对内、对外开放空间,“长江经济带”放大了东联西进的开放效应,“上海自贸区”“扬子江城市群”带动了长三角城市群互融互通、整体升级,新时代口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常州口岸将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决策部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口岸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坚持以建设水陆空联动发展、客货运快速增长的立体口岸体系为目标,联动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安全、便捷、文明、高效的现代化国际口岸,努力增创常州口岸对外开放新优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动力。
资料来源:《风采》报/2018年12月18日/第161-16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