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步伐,满足外贸货物运输需求,江苏港口口岸开放区域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地区拓展,实现了沿江港口由内河型、封闭式港口向江海型、开放式港口转变。常州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具备独立的出海条件,对外贸易一般需要经过上海或张家港中转,因而在对外经济联系方面处于被动附属地位。“以港兴市、连江通海、三区一线、再造常州”发展战略提出后,常州开始长江万吨级码头建设历程。为做好项目前期工作,1991年起,先后编制《真空制盐万吨级盐码头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常州港总体布局规划》《常州港圩塘港区建设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审查,报经省交通厅批复同意《常州港总体布局规划》。
▲万吨级石化码头▲
1996年9月27日,长江港口万吨级通用码头开工建设,工程由1个万吨级海轮泊位和3个百吨级的集疏运内河泊位组成,年设计吞吐能力248万吨,同时建设港区堆场27306平方米,仓库和生产、生活设施2万平方米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工程总投资19670万元,于1997年12月建成。1998年,常州港开始试生产,当年实现货物吞吐量20.3万吨。1999年,常州港正式投入生产,由港务管理处负责经营,主要经营煤炭、钢材、矿石、件杂货、散货等货种。同年11月,集装箱堆场建成,开始经营集装箱中转业务。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达0.9万标箱。随后,又相继开展了常州港石化码头的建设。
▲常州港录安洲码头▲
进入21世纪,常州着力推动长江录安洲的开发和建设。2003年3月,《常州港总体布局规划》通过专家审查,该规划于2005年8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
▲2004年常州港远眺▲
2006年12月,录安洲港区通用码头一期工程(规划中的2、3号泊位)开工建设,2008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12月实现一类口岸开放验收,总投资为3.8亿元。
2012年,常州港石化码头工程建成投产,总投资为3.83亿元。2013年底,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的1号泊位工程通过竣工验收。随后,根据沿江港口靠泊船舶日益大型化的需要,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分别对2、3号泊位进行升级改造,码头靠泊能力从5万吨级升至7万吨级。2014年,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开始建设4号泊位,并于2015年底投入试运行,成为常州港区首个10万吨级泊位。至此,常州录安洲港区开发格局初步成型,初步形成大中小泊位并举、多用途泊位与专业化泊位结合的发展格局。
至2015年底,常州港已形成圩塘、录安洲和夹江三个港区,建成31个泊位(其中10万吨级1个、7万吨级3个、4至5万吨级6个),设计年总吞吐能力达3074万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20万标箱,主要承担煤炭、石油、钢铁、矿建材料及集装箱等货种的装卸,有效支撑我市现代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资料来源:《新时期常州城市建设史(1978—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