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史志动态 >> 内容
为城市著史,全景透视常州城“长” 记
发布日期:2017-10-18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作为老常州,你会了解今天的常州长胖了、长高了,更长俊了,但你未必记得常州第一条外环路、第一座电视塔是何时建设、怎么建设的。更深一步,常州城市发展战略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的,这些发展战略对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长远发展有哪些内涵和价值,你或许未必知晓。

     

▲以新天地花苑为代表的我市第一座中高层住宅小区▲                             ▲2010年投运的常州客运中心长途汽车站▲   

近日,由市委党史工委、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实施的新时期常州系列专题史第一部《新时期常州城市建设史(1978—2015)》(以下简称《城建史》)正式出版,从该书40多万文字中,你不仅可以找回一段段城市记忆,还可以解读其背后的发展成因和密码。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委、市地方志办于2015年筹划启动编纂新时期常州系列专题史,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编纂完成《城建史》《社会事业发展史》《开放史》《改革史》《经济史》《党的建设史》共6部专题史。

系统编纂新时期地方系列专题史,常州在全省是第一家,在全国为数不多。6部新时期系列专题史将分别从6个方面较为系统完整地透视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的经验与得失,它们立足大量的档案史料,采用科学、客观的角度,给予历史总结和关照,从中你会读到,常州近40年是沿着怎样的脉络在成长和发展。

一种担当  为城市著史,为时代立言

写好“时代之问”的 常州答卷,责无旁贷 

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进程,波澜壮阔,影响深远。市委党史工委、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亚雄昨天告诉记者,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沿、承担中国改革重要试点任务,并屡创经济奇迹的常州,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记述城市发展历程的正史。“回望来路,不忘初心;著史问道,以资前行。这不仅是历史总结,更是城市前行的方向。”

在他看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近年来,常州瞄准“建设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目标,提出要打造“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那么“升级版”之前发展密码是什么,能提供哪些启示,有哪些经验和得失,实施“升级版”将走怎样的路径、采取怎样的方略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了解过去发展的基因,“而解读这些密码,总结可借鉴的发展路径、思维方法、探索实践等,意味着当代人需要思考当代史、当代人需要撰写当代史。”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有着可记可述的光辉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常州以“苏南模式”闻名全国,成为工业明星城市,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学习的榜样,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特殊位置,并在许多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那些曾经在时代聚光灯底下涌现出来的传奇故事、热点话题,至今依然流传于街谈巷议中。李亚雄认为,通过编纂权威、官方、系统的地方正史,让历史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在放大镜前更完整、在多棱镜里更深刻,无疑可以满足广大市民获取真实、全面、完整信息的需求。

在一些人眼里,地方史志部门是“冷板凳”部门,李亚雄对此并不讳言。“那是我们存史、资政、教化的职能并没有完全充分得以发挥,在不少人印象里,搞史志的就是写老历史,唐宋元明清,伴我一辈子。事实上,史志部门的职责和优势,就是利用历史来观照现实。”

“冷灶台”也要烧出“热饭菜”。“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有激情地去紧贴全市的中心工作,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解密时代发展的密码,通过职能凸显、部门转型、方式创新,地方史志部门除了能编年鉴、修史志、写地情书,更要率先来思考当代史。尽管难,但我们有信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书写好常州‘改革之问’‘发展之问’‘梦想之问’的时代答卷。”对于系统编纂完成新时期地方系列专题史,李亚雄信心十足。

一项创举  既考验积淀,更考验史观

常州编纂新时期系列专题史,成全国较早“吃螃蟹者” 

缘起

编纂专题史,设想来自于党史三卷本的探索创新。

党史三卷本是当前党史部门的核心工作,但原来“洋洋万言”的专题编写,质量普遍不高。如何创新专题编写的方式,成了党史部门的现实思考。由此想到了党史正本的刚性任务与部门修史的积极性有机叠加,想到了“区域正史”与“部门专史”的同频共振。

2014年底,我市党史部门正式向市委请示,建议将以往各部门的“专题编写”升格为“专题史编著”,引导和鼓励基层自写“部门简史”,在服务党史正本的同时,形成独立价值和独立品牌的部门修史成果。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编纂新时期常州系列专题史。

“吃螃蟹者”

以改革开放这一党的历史上理论和实践伟大创造时期作为特定时代背景,系统编纂地方系列专题史,这项创意之举,无意间成就常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也为数不多的“吃螃蟹者”。

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没有经验先例可循,种种问题摆到了面前:史料储备是否足够?写史队伍是否专业?历史脉络是否清楚?各个专题如何定位?一项项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专题史的编纂初衷在于站在历史的关头,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得失、成绩、探索心路等等都反映出来。”《城建史》主编,市委党史工委、市地方志办副主任樊百成说,“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百姓感受最贴近也最实在。所以,启动编纂第一部专题史时,自然就把目光瞄准了城市建设。”

▲华岩和编纂小组成员查找资料▲

手把手辅导

《城建史》的编写主要涉及9个城建部门,但这些部门并没有专门写史的人。于是编纂组到各部门手把手开展辅导:从史学名篇赏析入手,指导整理大事记,寻找关键节点,划分历史阶段,提炼阶段主要特征及核心内容,指导纲目拟定,经专家完善提升、各部门领导审定,接着指导试写章节,写法笔法全对,才开始全面铺开编纂。

为了有章可循,编纂组还编写了一套《工作手册》,系统讲解编写方法、原则,并提供样本参考。

整个流程下来,很多编写单位的“门外汉”都成了写史的“好手”。不少单位还受此触动,开始编纂部门专题史。

考验当代史观

“当代人不写当代史”,不少人有这样的观点,主要是担心不能秉笔直书,不能站位于更高的历史观看待刚刚过去的历史。

李亚雄表示,“写当代史不仅考验积累、积淀,更考验认识和史观,需要编纂者具备科学、客观的历史观。要打破惯例写当代史,难就难在编纂者能否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能否符合当时的客观条件。而不是简单地站在今天的角度,用今天的认知和经验,去简单地评判历史。”

尝遍酸甜苦辣

编纂专题史,凝聚着集体的力量,考验着集体的智慧。两年多来,各部门参与者“知难而上”,尝遍了酸甜苦辣。

为了让专题史内容真正基于档案、文献,各编写单位共20多人前往档案馆查阅档案,一待就是数月;

市园林局的编纂负责人杜建平,通看了超过百万字的基础资料。往往为了核实一个数据,而翻遍那一时期所有档案资料。

市城管局的编纂负责人、城管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鲍惠舫已过花甲之年,为了收集最广泛的资料,还冒着烈日逐一拜访该局26位退休老同志,有的还要跑上两次、三次。

《城建史》副主编、市委党史工委宣传法制处处长华岩,两年多来,放弃休息、昼夜不分成了他的工作常态。直到《城建史》付梓前夕,他依然每天加班加点,带领相关同志,一起把全书又细细推敲了一遍。

种态度  怀敬畏之心,还历史原貌

全面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建历程 

框架变大了,道路通畅了,环境变美了,这是常州人对城市建设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翻开《城建史》,樊百成告诉记者,改革开放近40年来,城市建设是常州最显性的变化,也是最体现城市形象、品质、发展战略的方面。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常州城市建设的不少做法、经验及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编纂者以敬畏历史的态度,以客观真实的史观,对常州抓住历次历史性机遇进行的城建探索和实践,进行了不一样的梳理、总结,让人读起来豁然开朗。

五个阶段,体现着一次次跨越发展

在《城建史》中,近40年的常州城市建设历史被划分为“恢复建设”“多点突破”“向北拓展”“框架拉开”“格局形成”5个阶段,细细品读,你所见所感的城市变化和肌理、发展方向和原因,都可以从中洞悉。

“恢复建设”阶段,从1978年至1982年。

当时的常州,随着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放农村人员回城,“住房难”“吃水难”“乘车难”等问题突出。城市建设处于既要“补课”“还债”,也要恢复发展的阶段。

“多点突破”阶段,从1983年至1991年。

这一时期,常州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经济体量的飞速增长,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时期,常州城市建设逐步加快老城区改造、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道路拓宽、运河整治、临街建筑新建改建、港口扩建等工作,恢复和建设了一批纪念性建筑和历史古迹,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上世纪90年代的南大街▲

“向北拓展”阶段,从1992年至2001年。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和战略机遇,常州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开发带的战略,呼应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加快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各类开发区的步伐。这一时期,常州再次明确城市总体向北发展战略,并完善为“以港兴市、连江通海、三区一线、再造常州”。常州城市框架和城建格局终于被打破,常州的向北发展战略,真正从规划转向大规模、富有实质内容的推进。

“框架拉开”阶段,从2002年至2010年。

2002年,常州实现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武进撤市设区,新北区成立,市区面积在全省位居第二。这一历史性的区划调整拉开了常州城市框架,拓展了发展空间,优化了城市布局,城市建设率先迎来新的时代。常州顺应城市化加速的新趋势,确定了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最终形成“南北一体、三城联动”的发展形态。到2010年,城建格局基本完成城市骨架拉大、功能完善、管理创新、环境优化的目标。

▲摄于2006年3月的南大街商业步行街▲

“格局形成”阶段,从2011年至2015年。


这一时期是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以此为契机,常州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地体现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一个具有现代风貌、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城市功能体系基本形成。

《城建史》不仅讲述了常州城建战略的演变,还对常州下一步城市发展构想进行了历史展望。

今后五年,常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路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开放、民生共建共享”五大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一城一中心一区”,“一城”就是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实现“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常州创造”转变;“一中心”就是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一区”就是实现人、产、城深度融合,打造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九个方面,还原城市建设史

《城建史》用9个专题记述常州城建发展,分别是:城市规划、国土管理、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住房建设、园林绿化、人民防空、城市管理等。每一专题设有概述、章下序、节、目,既讲清来龙去脉,也讲清前因后果,更给予历史观照,信息密集,数据翔实,图文并茂。

一个起点  花五年左右时间著六部一套史书

常州在党史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方面迈出成功一步 

常州系统编纂地方系列专题史的做法,得到了相关主管部门、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省委党史部门对此表示了高度肯定。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张亚青认为,党史工作常常陷入半封闭式的、为史而史的“自我服务”怪圈,推出的成果经常脱离现实生活,造成供应和需求不对应。他表示,在当前不断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党史工作立意要高、格局要大,党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常州史志部门率先以当代人写当代史的探索和实践,正是以大众的需求为导向,在党史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方面迈出了成功一步,体现了地方党史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担当勇气。

记者了解到,新时期常州系列专题史编纂工作已被纳入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今后五年工作计划并被列为重点项目。除《城建史》外,《社会事业发展史》将于今年年底终审,计划于明年下半年亮相;《开放史》编纂已于今年8月启动,《改革史》《经济史》《党的建设史》也将陆续启动编纂。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