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小麦杂交育种奠基人之一。字勖敏。武进(今常州市区)人。1934年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农艺系毕业,留校任助教。后任重庆中央大学农艺系教讲,成都四川农业改进所技士、技正。194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深造、考察,搜集小麦品种、育种材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副教授,1949年任教授、系主任。1972年起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市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农牧渔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作物学报》主编等。对小麦栽培、小麦杂交育种贡献极大。30年代选育、推广“中大13215”等小麦品种,抗战期间在重庆沙坪坝培育出“南大2419”(初名“中大2419”)抗锈小麦良种。其后又为华北地区选育出“农大183”、“东方红3号”、“农大139”等共4批近20个抗锈小麦良种。1949年发表中国小麦条锈性遗传研究第一篇论文《小麦成株抗条锈病的遗传》,对指导冬小麦抗锈育种具有现实作用。在国内首先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开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提高北京市和北方冬麦区小麦生产育种科学水平。主编《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