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瑞,1930年出生,常州人。技术创新与管理学专家,长期研究管理工程科技管理、系统动力学和战略管理。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1951年交通大学毕业,1955年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61年在浙江大学任教至今,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访问两年,进修“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回国后,开拓我国技术创新管理新领域,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理论体系,得到国际创新专家及企业的验证与应用,倡导并参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企业创新实践,在海尔、杭氧等企业取得效益。
他在国内最先开展技术创新的研究,1986年出版《研究与发展管理》,1990年出版的《技术创新管理》,均是中国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他是国内较早倡导和宣传技术创新的学者,率先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观点。1987年至今主持并完成了20余项国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他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技术创新的组合模式,突破了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到了世界技术创新专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爱德·罗伯茨教授的高度评价。作为国内学者,他首次在国际权威杂志IEEE上介绍中国技术创新的特点,并发表了200余篇有关技术创新的论文。他新近创立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更推动了技术创新理论的深化。
80年代,他承担由朱镕基提议的国家经贸委《关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体制与政策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国内外企业技术引进实际情况,提出应在重视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并进而提出引进技术国产化、阻挡进口技术与积极出口并举的政策,为国家经贸委接纳。
他在企业技术创新实践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重产品创新而轻工艺创新、重技术创新而轻文化制度创新的状况,他以对立统一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内源创新与外源(合作)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相结合的组合创新范式,并用以协助解决杭州制氧机厂工艺创新严重落后于产品创新的问题,该厂30000m3/h空分设备技术水平由第五代提升为第六代最先进水平。针对东方通信重市场导向,轻研发、技术创新和组织文化创新滞后的倾向,他运用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原理,帮助东方通信构建技术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研发力量,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益。麻省理工学院罗伯茨教授两次运用他的组合创新理论对全球500家R&D投入居前企业作调查,1992年的调查结果是日本企业80%达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两者平衡,欧美企业仅达到60%-70%;1998年的再次调查发现欧美日企业均有80%以上达到两者平衡,从国际范围印证了组合创新理论的普适性。
2002年,他升华组合创新理论,精辟地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以培植核心能力、提高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各种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在全员与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持续竞争能力。作为创新管理研究的突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及惠普、海尔、宝钢、中集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认同和运用。美国惠普公司孟格应用此理论对惠普公司各项创新能力和成效作了全面分析。
90年代初,他积极倡导和参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及实践。他与同行一起,把创新思想不断融入国家和企业决策。他长期在一线深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企业,如海尔、宝钢、中兴等进行创新管理实践,协助企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框架、技术创新体系和平台。例如,他帮助海尔把技术创新纳入企业战略,确定企业创新目标,使创新面向市场,加强研发投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和体系,构建全面创新管理平台,凭借这个平台海尔较早从生产型向创新型转化,并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益。新产品产值率自1998年以来均超过80%,已开发“双动力”、“防电墙”等6项技术标准申请IEC国际标准。海尔近两年每年都有超过1000项技术创新成果,而出现这么多创新的原因之一是“许庆瑞带领的团队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在企业内部常驻调研,帮助企业搭建了技术创新的平台”。
他是我国管理学科开拓者之一。1978年受命组建浙江大学管理系,建立了第一个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他与汪应洛教授等国内高校管理学院负责人创办了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学术期刊《管理工程学报》,奠定了浙江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术领先地位。
他严谨、独特的培养管理人才的方法被同行称为“管理教育上的奇迹”。他数十年坚持每周两次与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一起,研讨科学研究的最新前沿与工作进展。这种坚持不懈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研究视野,增强了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他先后指导的3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近百名硕士研究生,大多成为优秀人才,留在浙江大学的已有9人成为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