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常州名人 >> 院士中的常州人 >> 内容
柳百新——材料专家
发布日期:2016-06-24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柳百新,1935年出生,常州武进人。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离子束与固体的作用和材料表面改性、计算材料科学、薄膜材料以及核材料等。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物理学会理事,国际波姆物理学会(载能粒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科学委员,国际期刊《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B》的顾问编委会委员。200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哥哥柳百成是清华园里难得一见的兄弟院士。

    1955年,受哥哥柳百成的影响,他高中毕业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清华大学。1961年毕业后,他被留在工程物理系工作,第一项任务是开固体物理课。他认真备课,教案详尽,取得了很好的讲课效果。1963年,柳百新和同窗6年的同学倪蕙苓喜结连理。在此后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们始终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共同前进。

    1978年,他回到工程物理系做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年初,他靠着扎实的材料科学和英语的基础通过了选拔出国进修的3门考试,于1981年初由国家教委公派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研究。

    1981-1982年,柳百新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发表了9篇第一作者和8篇合作作者的论文。20世纪80年代初,在“离子束材料改性”领域中柳百新提出了一种新的离子束混合实验方法,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用这种方法研究非晶态合金的形成。

    非晶态合金在高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由它制成的磁头非常耐磨,并可减少涡流;含有铍的非晶态合金制成的高尔夫球头具有很好的弹性等。而历史上第一个非晶态合金是P.Duwez于1959年用液态熔体淬火偶然获得的,由此开拓出一大类新型材料,也揭示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非晶态固体。40年来,非晶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1982年在加州,柳百新所在的研究组接到了NASA的一个任务,是关于制备非晶态薄膜的研究课题。柳百新以离子束混合为实验手段研究非平衡合金相的形成与相变,最早提出二元金属系统中非晶态合金形成的判据—结构差异规则,并发展成被同行称为是最成功的经验模型。该规则预言:在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二元合金系统中,合金成分选在两相区中间,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基体温升不能过高、离子束流调节合适等),有可能获得非晶态合金。柳百新相关的论文发表在《应用物理快讯》上,迄今已被引用160多次。

    回国后,柳百新长期在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及材料改性,计算材料科学,薄膜和核材料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他提出了离子束混合在二元金属系统中形成非晶态合金的经验规则和热力学模型,并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论证了亚稳合金相的稳定性。提出了金属多层膜中非晶化反应的判据,并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其原子运动机制。阐明了离子注入形成金属氮化物的规律。发展出强流金属离子注入制备金属硅化物的新技术。他以第一获奖人获199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以及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个人于1993年获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凝聚态)物理奖。

    他还培养了30多名博士,其中1名博士生名列1997年度SCI论文数全国第二名,1名博士获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名博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名博士被聘为长江特聘和讲席教授;4名博士获德国洪堡博士后奖学金。他也因此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的称号。

    他认为,在为学生选定科研课题和学生的培养工作过程中,要抓住选择学科前沿作为研究的方向,突出前瞻性。他要求学生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强调务实性;用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来对待科研工作。他用“三个一流”来概括:作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写国际一流水平的论文,育国际一流水平的人才。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