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平,1938年出生,常州武进人。实验力学家,中国力学界的六大女杰之一,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以及全国三八红旗手、安徽省劳动模范和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86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作访问学者;1996年9-12月,在英国威尔士卡地夫大学作访问研究员。1982年至今,任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院长、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
她多年从事实验力学领域的研究,着重全息、散斑、云纹等光电图象检测的理论、技术及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同步辐射等技术的细观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激光和部分相干光散斑运动规律、激光散斑做非接触式随机振动和冲击测量、新型电子散斑干涉仪研究、同步辐射光对材料内部损伤演化的研究等。无论在实验理论方面,还是测试技术研究,她的研究工作都具有开创意义,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美国实验力学家F.P.CHIANG教授认为,她的研究代表了中国实验力学领域的最高水平,称其为“始终从事着第一流工作的人”。
在实验理论方面,她率先对激光散斑空间运动规律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纠正了原有理论的错误,给出了严格的分析和公式。首次导出以微分形式描述空间光场的三个基本方程,在更高层次上概括了以往光学中的定理和定律,有极丰富的内涵。揭示了激光散斑衍射谱与材料疲劳损伤的相关性。发展了部分相干光散斑干涉的统计分析。
在测试技术方面,她创新地发展了光学方法及图像处理相结合的多种测试技术,提出了用散斑干涉做非接触式随机振动和冲击测量的新技术,首次获得了构件运动的多点时间历程信息。发展了水洞中船用螺旋浆在水动力作用下变形测量新技术,可为新一代螺旋浆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突破了传统的模式,研制了新型电子散斑干涉仪。在细观力学实验研究方面,作了独创的和有特色的工作,如获得微区细观变形场的多种方法,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特别是用同步辐射光进行材料内部损伤演化的研究,为认识细观层次的力学行为及其规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她是国内实验力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九五”期间,领导、组织建设“先进工程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材料设计”新学科。历经多年的努力,现已建成“材料力学行为和材料设计”开放研究实验室,在材料的基本力学行为、材料设计和特种材料应用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应用研究;建立全国第一个力学方面的“材料强度与材料设计”专业(方向),初步形成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稳定了一支以青年博士为主的年轻科研队伍,有的已进入国家“跨世纪人才”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设施,取得了一批重大学术成果,如:在国家同步辐射加速器上建成了材料试验工作站,并得到了高分辨率的试件内部实时损伤演化的三维图像,冲击拉压扭系列装置,压剪轻气炮及测试系统,电磁流变研究等等。这些成果对学科发展和工程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她还十分重视基础教学。20世纪90年代,在高校教改的形势下,她对现有实验课进行调整,集中设置《力学基础实验课》。这门力学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基础实验课、专业课实验,以至研究生实验课构成一个链条。这样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又给予学生较系统充分的实验训练,深受学生欢迎。
作为资深的博士生导师,她培养高层次人才坚持三点——爱国、奋进、创新。首先,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为祖国而骄傲,为祖国争光,就是爱国。其次,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注重塑造奋发精神。面对世界性的激烈竞争,年轻一代应学会在挫折中磨炼自我,增强韧劲,不厌倦、不逃避,靠勤奋钻研在科技发展的历史中留一点痕迹。再次,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鼓舞创新的勇气。研究生必须从读书本这种方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兴趣,培养对科学领域中的新事物的敏感性。她先后培养了硕士17人、博士17人、博士后3人,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