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里,1931年出生,常州人。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专家。195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工作。任中国核学会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同位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卷副主编等职。被国际原子能机构聘请为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培训班特邀讲课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58年开始,他就和他的科研团队一起选定了核裂变废液处理的任务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他深知,大量的裂变废液一旦没有处理,整个大江大河就会被放射性污染,后果难以设想。这一预见被后来国家下达的裂变废液处理任务所证实,为此他的研究团队全力以赴,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几百次小型流程试验和三次扩大试验,他和同事们终于成功地确定了一套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处理流程,达到了国家安全排放指标。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三线核工业建设的有关工程设计中被采用。长期大剂量的辐射,使他不满40岁时头发就开始脱落变白,经常被人误认为是老人。
随着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发展,他又开始转变研究方向,把核放射的研究扩大到了放射性药物领域,直接为老百姓健康服务,造福人类。
他的研究组将堆积模型应用于锝化学,首次定量研究了锝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规律,解释了世界各国过去在合成锝放射性药物时发现的某些锝配合物不稳定的原因,提出了各种不同配位原子可能形成的稳定锝放射性药物的方案,这些设想后来均为实验所证实。
他的座右铭是:“只要活一天,应该努力工作一天。”同事唐志刚副教授这样评价他:“胸怀宽广,聪颖刻苦,既是老黄牛,又有极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他认为办好学校,物质条件固然很重要,但核心在教师队伍,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人格魅力、思想品德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他的第一个博士朱霖说:“导师对我要求很高,记忆当中从来没有当面表扬过我,但我却能从他人那里听到导师对我的赞扬,导师对科研的态度也令我们做晚辈的十分钦佩。比如说,凡是能一篇就写清楚的论文,坚决不要拉成两篇甚至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