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常(1932-2011),常州人。热能工程专家,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1953级能源学院(原动力工程系)研究生班。一生中,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心无旁骛、不计名利、持之以恒,坚持在科研的教育一线。为了完成任务,他放弃了业余爱好,周末、寒暑假等节假日很少休息,也很少回城里的家,经常吃住在学校集体宿舍。虽然清苦,他却乐此不疲,孜孜不倦,日复一日地埋头在宿舍的一张小书桌上。他创立了煤粉火焰稳定的三高区原理,2项新型煤粉燃烧技术获得国家三等和二等发明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专利局的发明创造金奖,获省、部、委级的奖励16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近年来,在烟气污染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50篇,编著了《燃烧学》、《沸腾燃烧锅炉》、《燃烧理论和燃烧设备》、《沸腾过程数值计算》和《燃烧技术手册》等。
他将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1961年,他在清华大学筹备讲授90学时的新课《燃烧学》。这门课程涉及数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他无法获得和参考国外的教材,只得呕心沥血,从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准备教学大纲和设计教学实验台开始,边自学边编写讲义,同时准备教学及实验。为了弄懂一个问题,常常要花费巨大心力,大量阅读,苦苦思索,访师求教。经过三年的边学边教,该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他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态度治学,另一方面又给学生相当宽松的学术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一生培养了6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一大批热能工程专家。
他最专注的是环境问题,尤其是煤的燃烧和利用。他研究“旋流煤粉预燃室”的燃烧问题,发明了新型旋流煤粉预燃室。他提出了“煤粉燃烧稳定性三高区原理”——保持煤粉火焰稳定的要素是着火区要有局部的高浓度煤粉、高温和适当高的氧浓度,和同事们发明了“带船型火焰稳定器的煤粉燃烧器”。这两项发明分别在1984年和1989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二等奖。他还攻关煤燃烧后的污染、碱化土壤改良等问题。他带着团队开始大田实验,2007年达4万亩以上,2009年达12万亩,并在荒地上试验植树60亩。改良的土壤几乎涵盖了中国的所有的碱化土壤类型,实施范围已经覆盖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等北方有碱化土地的大部分省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种的作物有玉米、水稻、向日葵、苜蓿、葡萄、枸杞和甜高粱等,还有各种北方树木。令当地农民惊喜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