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熹,1935年出生,常州武进人。我国铁电陶瓷研究方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电子材料专家。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先进陶瓷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无机功能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他出身于教师家庭。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留校任教。1979年秋赴美国宾席发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进修,1980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仅用23个月就完成了通常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紧张工作。他的博士论文《铌酸锂双晶体与多晶陶瓷的介电、压电性质研究》被评为当年美国宾州材料科学的最佳博士学位论文,并获施乐(Xerox)奖,成为该校1959年设立固态科学学位以来用最短时间取得博士学位者,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
1983年,他从美国回到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任副教授,次年,被高等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学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1985年,他筹建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同时开始筹建电子材料研究实验室。1988年,该所得到国家“863”新材料研究计划资助。同年,该实验室由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专业实验室,是“八五”期间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全国重点学科发展计划的7个重点(跟踪)实验室之一,他任实验室主任。1986年,他筹建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并任所长。他还先后任西安交大电子工程系主任、电子材料研究所所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并被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湖北大学等多所学校聘为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
1998年,他创建上海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并任所长,同时任同济大学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先进陶瓷与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无机功能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和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
他是我国材料学界专家,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一至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第一至三届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讯第二、三届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材料与工程组副组长等。
他从事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双晶和多晶界面的研究中发现了陶瓷晶粒的压电共振现象,并采用计算机电路模拟方法,计算出晶粒大小和取向都随机分布的多晶聚集体的介电频谱,其结果与实验十分吻合。
他将辩证法引入学术研究,在铁电学研究中从哲学的角度对弛豫性铁电行为进行分析,从大家司空见惯的介电温谱、频谱和偏压特性中观察到材料纳米结构的变化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巨大影响,提出了微畴—宏畴转变机制。他所提出的纳米微畴及其在外场下的响应机制已被随后的研究所证实并被广泛接受,成为研究弛豫型铁电体介电行为的重要基础。他还用辩证法观察电子陶瓷的发展,摸索其内在规律,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他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很强,指出材料科学正在从经验走向科学,其科学性有待大大提高。
在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担任国家高技术新材料研究计划(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和无机功能材料方面的责任专家,发表学术论文550余篇,获准专利10余项。他在国内和国际学术舞台上,吸引了一批化学、物理、电子和材料领域的学者加入这个行列。1990年,他被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固态化学研究所聘为高级研究员。1995年受聘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国立大学访问教授和“南洋教授”。
1993年,他发起建立亚洲铁电学会(AFA)并担任主席。2005年参与筹建亚洲电子陶瓷学会(AECA),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以西安交大为根据地,在上海、香港、新加波、印度、日本等亚洲地区组织铁电体和电子陶瓷学术会议,通过广泛的学术活动,激发了电子陶瓷学术的区域活力,提升了中国的学术水准,推动和凝聚了亚洲的学术力量,大大提升了我国和亚洲在铁电学和电子陶瓷方面的国际学术地位。
2002年,因“在铁电领域中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就,在中国电子陶瓷教育方面的指导作用以及对中国和国际铁电界的杰出贡献”,他被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授予IEEE铁电学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