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至展,1938年出生,常州人。物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主持并作为第一研究者完成的9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和中国科学院级奖励,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1956年从江苏省常州中学毕业,被保送到了南京航空学院。1957年,转到复旦大学的物理系。1962年,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师从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的导师)。1965年毕业后到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从此全身心投入,在激光物理、现代光学和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创新结果,在国际上也屈指可数。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梅曼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这是20世纪科学技术界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推动了很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光科技,使之进入到现代光学的新时代,包括光子学、光电子学等,特别是强激光科学技术的开拓与研究成为重要的前沿领域。用徐至展自己的话说“我尽心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激光核聚变这一项激动人心的科学前沿研究中。不久,我被委任为研究室的负责人,主持并组织激光产生、加热和压缩等离子体并引发核聚变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当时是责任重大,不可懈怠。我和同事们勤奋忘我地工作,有时竟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累了,就在实验室休息片刻。当时虽条件很差,但整个研究群体都很勤奋执著。”“我们一家四口,就住在一间房间里面,把五尺的床横过来睡,再拼上凳子,夏天、冬天都是如此。”就在这种条件下,1972年,利用激光产生600万度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1973年,成功建成了两台毫微秒万兆瓦级高功率激光系统并加热多种含氘材料靶产生中子。
2002年,他领衔研制成功“小型化OPCPA超短超强激光装置”,在20平方米的小小光学平台上,迸射出了创国际最高水平的新一代超强超短激光,远超当时国际同类研究的最好结果,创造了真正的全球第一,2004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迅速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重点引用,被誉为国际上同类研究领域“最近10年来最杰出的实验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