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康(1916-2006),常州人。古人类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的专著《巨猿下颌骨和牙齿化石》被认为是中国古人类学的经典著作,美国、日本、韩国都有翻印;他的许多研究报告和著作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古人类学的必读参考文献;他推动我国现代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创建了“今人类学”。他是《体制人类学历史百科全书》(美国)中作为专条收录的惟一中国体质人类学家。
他高中毕业后,因无钱升学,就顺着报纸上广告的指引,考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当了人类学组的一名计算员。后考取了中央大学生物系,1940年毕业后到云南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任研究实习员,师从吴定良,开始了人类学的研究工作。1944年,中央研究院决定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为基础成立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吴定良为主任,他为助理研究员。1946年,他考取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他所在的解剖系是美国体质人类学的重要研究中心,教授中就有3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开始研究人类口腔骨骼的骨化和生长,通过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观察胎儿未来牙齿与口腔的骨化过程。面对生物系、解剖系、医学系十几位教授4个小时的质疑,一篇只用一年时间完成的论文,不仅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还被认定填补了儿科医学的一项空白,至今仍被解剖学教材采用。1949年,他完成了硕博课程,在权威专业刊物上发表了8篇论文。
1949年秋他学成回国,就任大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52年春,前往北京参加中国解剖学会理事会,拜会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时,巧遇正在筹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中科院编译局局长杨钟健,从此开始了从事人类化石的研究之旅。
1953-1956年,他每年有3个月时间进京工作,与贾兰坡合作研究了周口店遗址的5颗牙齿和两段肢骨,用中英文撰写了周口店猿人的研究报告。1954年12月28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阐释了从猿到人的过渡、人类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人类特征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顺序等理论问题,提出了猿与人的界限始于直立行走,还是制造工具的“过渡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人类学界才普遍接受了他的观点。1965年11月27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人类的历史远比以前理解的悠远,大约在200万年前已有能制造工具的人类出现于东非”,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的历史究竟有多久”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科学和工业化事业的发展,轻工业、公检法和军工生产部门常向中国科学院要求人类学方面的帮助。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他在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同时,开始组织和指导学生和同事加强对于中国现代人体质的研究。1978年起他和吴新智培养了专门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研究生,1982年创办和主编《人类学学报》。他先后编著了《人类骨骼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方法》,参与领导了中国工业人口成年人身体尺寸国家标准的制定。还同日本东京大学尾本惠市教授合作领导了海南岛少数民族的人类学和语言学调查。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于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类学”新学科,以推动我国现代人的体质人类学工作。他参与的《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发展史》、《人类的由来》等科普书籍和电影《中国猿人》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其中《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于1980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科普作品奖。
他1986年以禄丰古猿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1987年以蓝田猿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年以中国远古人类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以巨猿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他逝世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决定把他的墓建在周口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