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常州名人 >> 院士中的常州人 >> 内容
蔡旭——小麦杂交育种开拓者
发布日期:2016-06-24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蔡旭(1911-1985),常州人。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他父亲曾任常州武阳小学(局小)校长。他1930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读农艺专业,1934年毕业留校任教。1939年任成都四川农业改进所技士、技正。1945年赴美明尼苏达大学、康奈尔大学进修深造。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1949年调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任教授、系主任。1970年,随校搬迁至陕北,在洛川、清泉从事小麦育种工作。1972年随校返迁北京,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顾问,兼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他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任北京第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主编《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著作。

    他培育了推广面积最广良种。他一生培育出数十个小麦优良品种,其中“南大2419”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迟播而较早熟,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强,对条、叶锈病表现高抗,抗吸浆虫,穗大粒饱,产量高,丰产稳产性能好。解放初期,周总理在参观农业展览看了这个麦穗、听了介绍后,提议南京大学要好好总结经验,向校外大面积推广。“南大2419”成为中国小麦推广史上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良种,推广面积最大的年份达7000多万亩,种植的时间长达40多年;其后衍生品种约有100个,分布在全国七大麦区。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培育了第一批抗锈丰产良种。1945年,他借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明尼苏大学深造的机会,在美国各地搜集了“胜利麦”、“早洋麦”、“明尼2761”等3000余种育种材料,带回国内主要麦区华北,后培育出“农大1号”至“农大10号”等一批新的抗锈小麦品种。1949年,他发表《小麦成株抗条锈病的遗传》论文,这是我国关于这一领域研究的第一篇论文。20世纪50年代前期,全国条锈病大流行,麦田严重感染。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小麦试验田里的“农大1号”至“农大10号”等小麦青枝绿叶,“一尘不染”,被誉为“头号麦子”。“农大1号”(早洋麦)、“农大3号”(钱交麦)等先后在北京郊县、河北中部、山西中部和南部等地推广,成为华北北部各麦区推广的第一批抗锈丰产良种。随后,他又以“农大2号”(胜利麦)为亲本,经杂交育成“农大183”、“农大36”等抗锈新品,于50年代后期取代“农大1号”(早洋麦)、“农大3号”(钱交麦)等过渡良种,在华北北部大面积推广。由于“农大183”、“农大36”等抗锈、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与长江流域“南大2419”、黄淮麦区“碧蚂1号”等一起分别在我国三大麦区先后控制住了条锈病的流行,为中国小麦稳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他又陆续杂交选育出“农大311”、“农大45”、“东方红3号”、“农大139”等4批近20个抗锈良种,在华北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其中“东方红3号”、“农大139”,70年代常年种植面积达1300万亩。他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