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常州名人 >> 院士中的常州人 >> 内容
张景钺——植物形态学宗师
发布日期:2016-06-24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张景钺(1895-1975),常州武进人,植物形态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16年,他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0年毕业后,被公派美国留学。初入德克萨斯州农工学院学习,1922年转入芝加哥大学植物系。师从植物形态学家张伯伦(Chamberlain)读研究生,192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被东南大学生物系聘任教授,次年任系主任。1930年获中国教育及文化促进基金会资助,赴欧洲考察研究,在英国利兹(Leeds)大学实验室从事被子植物韧皮部分化研究。1931年10月到瑞士巴塞尔(Basel)植物研究所实验室从事形态学研究。这两个实验室的植物形态学研究处于世界前沿中心,让他获益匪浅。1932年9月完成研究计划回国,到北京大学任生物系主任,后又担任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他毅然留在大陆,后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主任。

    他是植物形态和系统学拓荒人。1926年,他的博士论文中的部分内容《蕨根茎组织的起源和生长发育》在美国权威杂志上发表,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植物顶端细胞和组织分化的论文之一。这篇博士论文的另一部分内容,以《蕨茎组织之研究》为题,发表在1926年《中国科学社研究所报告》上。这一论文和后来他根据在河北发现的古植物化石,在1929年撰写的《河北新异木》一文,是我国学者最早在国内发表的植物形态学学术论文,也是最早的古植物学形态学的研究论文,受到古植物学家、植物系统分类学家和植物形态学家广泛关注。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英国实验室完成《被子植物苗端原生韧皮部的分化》研究,论文发表在1935年英国权威杂志上,对发育解剖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在瑞士实验室,他以白芥幼苗为材料,研究光对苗端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所撰《光强度对白芥菜苗的生长和分化的影响》论文,发表在巴塞尔自然科学家协会会刊上,是光形态发生的先导性论著。他重视生理解剖学研究,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植物徒手切片法》一文。他为我国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做了很多开创性研究。

    他是教书育人的尖兵。东南大学(包括后来改为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生物学科建设,均是在他的呕心沥血下发展起来的;在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学者、专家几乎无不出于他的门下。他在东南大学执教6年,开设了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等多门课程,在我国最早传播了植物形态学知识,成为我国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奠基人,为中央大学奠定了良好的生物学科基础,培养出了严楚江、陈华癸、吴素萱等第一批生物系学生。

    生物学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北京大学微不足道,设备陈旧,师资缺乏。他到任5年,植物形态学实验室、动物生理学实验室、图书室、标本室相继建成,还开辟了一个植物园。他教授普通植物学、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显微技术等课程时,自制整套植物形态解剖切片,安排学生到植物园去观察,使生物学由“死物学”变成了“活物学”。生物学在北京大学异军突起,到抗日战争前夕已生机勃勃。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大学的生物学系合并,集中成立北大生物学系,他继续担任系主任,使北大的生物学专业成了全国其他大学无法匹敌的王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应尽快建立微生物学专业。

    他是植物形态学科的开山鼻祖。新中国成立前,限于条件,他编写油印了第一本教材。1957年改名为《植物系统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与梁家骥一起修改后,改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78年再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印。这本教材一直被全国高校广泛应用,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