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钧,1924年生,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史学学科规划成员,任《辞海》编委,主要著作有《戊戌变法史》《近代经学与政冶》《章太炎传》
《康有为传》等,编有《章太炎年谱长编》《康有为政论集》《陶成章集》等。他还发表学
术论文百余篇,是学界公认的戊戌变法史和经学史研究专家。
汤志钧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旧学的熏陶,由母亲教他学习唐诗、四书。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常州沦陷。第二年中学复课,汤志钧不愿意接受奴化教育,开始跟随贺怀伯学习国学,研读了《左传》《史记》《尚书》等。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他打下了坚实的
国文基础。之后,他在父亲的授意下,前往当时已在上海租界内复校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习,寄住在姑母家。第一学年结束时,就取得了全校总评第一名的好成绩。第二年要分科系,本来想读文学的他,因为觉得自己诗歌不如人,而且“生性拙朴”,就选择了学习史地,从此,决定了他一辈子与史学与经学为伴的命运。
常州在清代学术鼎盛,汤志钧受到家乡兴学的影响,也开始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当时,无锡国专有很多名教授来兼课,其中吕思勉教授的史学讲座,周谷城教授的《中国通史》,周予同教授讲《群经概论》等,都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更加坚定了研究学术的志
向。为了打好写作基础,他经常到距离住所十里之外的鸿英图书馆读书,不论严寒酷暑,都坚持徒步往返。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为刘师培的《经学教科书》第一册做注释,收集了近百万字的资料,积累了研究经学史厚实的素材。抗战胜利后,他到上海进人复旦大学,又读
完了国专未修的课程,1947年毕业。
汤志钧许多关于戊戌变法的论文和著作,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回到常州期间写出来的。1951年,他回常州任中学历史教师,并担任市历史教研组长。这时候他坚持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戊戌变法和古文经学的研究。1953年他陆续发表关于戊戌变法史研究的论
文,1955年第一本论文集《戊戌变法史论》由上海群联出版社出版,此书集中体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对于戊戌变法史的研究成果。
1956年底,经吕思勉和周予同教授推荐,通过国务院招聘委员会的招聘,汤志钧调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处任职。1958年,上海历史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改属上海社会科学院。同年汤志钧参加了《辞海》编订,协助周予同教授编写中国经学史条目,并合署发表了多篇经学史研究论文。在编订《辞海》的几年中,他还将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圈点过的《太炎文录》进行了整理和校勘。1961年完成了《章太炎政论选集》的手稿,同时他撰写的《章太炎年谱长编》于1979年出版,此书成为研究章太炎经学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汤志钧的学术研究之路并不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为与周予同教授合撰的《博士制度和秦汉政治》《王莽改制和今古文问题》等文章被批为“大毒草”而遭到批判和抄家,还被下放工厂劳动。但他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困难放弃学术研究,而是悄悄地用最
简洁的文言文写了大量札记,为以后的研究打基础。直到1972年,他开始参与《宋史》的标校整理工作,逐渐回到学术研究领域。197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恢复,他被调回历史研究所,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主任,1982年任副所长。之后又先后赴香港中文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著名大学讲学,与港台同胞和国际学者开展了广泛交流。1985
年,他与日本学者近藤邦康合著,出版了日文版著作《中国近代0思想家》,成为了中日学术交流的重要成果。
汤志钧在学术研究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所有著作和论文都是在积累大量资料的前提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求真实可靠,为我国的近代史和经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所著的《近代经学与政治》一书。该书介绍了经学在近代的演变情况,探讨了近代经学与近代政治的相互关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1995年台湾大安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著的《经学史论集》,收录了中国经学史的相关论文16篇。2011年出版的《梁启超其人其书》,也是他倾近30年心血研究梁启超的最新成果,是让读者了解研究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一部重要著作。
从1955年至今,汤志钧所编写出版的著作,几乎都是关于戊戌变法史和经学的内容,这不仅是出于他本人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更是他治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体现。他在自传中写道:“科学是无止境的,而人生却是有限的,只能珍惜有限的时间,坚持进取的方向。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环境中,只要持之以恒,我想总能发出应有的光彩的。”这不仅是他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的态度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青年学者治学方法的指导和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