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泽(1913一2005),历史学家,专于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著有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历史简编》《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王国维全集·书信卷》等,有《吴泽文集》四卷行世。
1913年1月18日,吴泽出生于武进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岁时父亲病故,与祖母、母亲相依为命。在亲友的帮助下,少年吴泽得以在无锡、常州就学。1933年夏,吴泽考人中国大学经济系,师从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吕振羽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吴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经济学和中国社会经济史,并先后发表了《殷代经济研究》和《奴隶制社会论战总批判》两篇文章,直接参与了30年代有
关中国社会的形态及今后往何处去的社会史大论战。
1935年,吴泽参与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不久加人中共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卢沟桥事变后,他自中国大学毕业回乡,后因发表《从淞沪抗战看中日战争的前途》一度人狱。几经辗转,于1938年春到达重庆,先后执教于复旦大学和朝阳法学院。
吴泽学术著作益丰,出版了《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历史简编》和《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等。在这些著作中,吴泽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为指导,在从事具体研究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做了深人的研究和探索,相继出版了《中国社会史导论》《简明中国通史》《中国史纲》《历史为什么是科学和怎样变成科学》等,既丰富了这个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内容,又揭示了该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迅速发展的特点。为了配合这一时期抗战宣传的需要,吴泽相继发表《中国历史是停滞倒退的吗?》《中国人种起源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地理史观批判》等文,批判法西斯地理政治论和人口史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时代参与意识和战斗精神。
抗战胜利以后,吴泽携家赴贵州赤水,任教于大夏大学。1946年夏,随大夏大学回到上海,同年10月加人共产党。解放战争爆发后,学术思想界暗流涌动。吴泽坚持一贯的关注现实、改造社会的学术情怀,积极参与当时学界有关“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论战。发表了《孔孟的政治思想》《荀子的封建改制论》《儒教叛徒李卓吾》《保皇党的反动路线与纲领》《梁启超的拥袁与倒袁》等论文,以古鉴今,表明自己的政治态
度。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吴泽参与接管大夏大学,历任教务长、文学院院长等职。1951年院系调整后,长期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为繁荣新中国的历史研究,吴泽参与创建了中国史学会和上海历史学会,并先后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上海历史学会党组书记和副会长。“文化大革命”以后,吴泽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中国历史大辞典》总编。1982年筹建并担任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
吴泽学术视野宽广,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理论和古代东方史的领域。改革开放以后,又在华侨史、客家学、通俗史学等领域多有建树,其学术实践贯穿断代史、社会史、经济史、通史基本理论,马克思古代东方学,明清思想史,乡村史,神权史,华侨史,客家学,史学史等多个领域。
在学理资源和学术方法上,吴泽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坚定政治信念和浓厚学术兴趣,坚持对经济的历史考察和对历史的经济考察,主张在历史问题的研究上凸现社会经济的视角,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凸现所有制和经济形态演变的视角,在所有制和
经济形态演变问题的研究上凸现古代东方社会的视角。同时,他大力提倡将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将历史问题带出书斋进行发展现状研究。吴泽由此得以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剪伯赞等人一同被誉为中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