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常州名人 >> 社会科学家中的常州人 >> 内容
余纪忠 ——《中国时报》创办人
发布日期:2016-09-16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余纪忠(19102002)。《中国时报》创办人、台湾新闻界泰斗、台湾当局“国家统

一委员会”委员。

    余纪忠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来改名为南京大学)历史系,1934年赴英国伦敦政经

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毅然回国,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1949年余纪忠举家迁居台湾,由于对台湾当局的不满,于1950年以“开明、理性、求进步;自由、民主、爱国家”为办报宗旨,在台北创办了《征信新闻》(后改名《中国时报》),并倾心投人新闻事业。

    余纪忠认为,办报的最高原则就是要在任何关键时刻,发挥无私无惧的报人本色,为时代做见证,为历史留记录。这是他办报始终坚持不渝的原则。他还说,我们要比人家快一步半,因而办报伊始,《中国时报》的言论风格便具有鲜明的自由色彩,发表的评论、建议等

深受岛内朝野重视,台湾岛内的许多学者、政坛人士和企业家都把《中国时报》的社论作为

岛内政治的风向标。

    1958年,台湾修改出版法,加强行政官署审查出版物,余纪忠认为此举不仅违反“宪法”精神,更扼杀了新闻自由。于是在《中国时报》发表社论指出:“若报纸成为一定形式,报人都成为缄口金人,国无净臣,官无净友,民无净言,那我们将不得不为国事前途致其慨叹了。”在当时那种戒严状态、威权政治的气氛下,敢于挺身力争新闻自由,是需要有道德勇气的,而余纪忠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了。

    余纪忠的办报经历,伴随着台湾岛内政治的发展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而历尽坎坷。

    1984年,美洲《中国时报》因报道大陆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出色战绩,被台湾官方以外汇管制的方式封杀。《中国时报》多次在台湾政治转型的关键期扮演重要的角色。1986年的陶百川事件,当时因为戒严,社会风气沉闷,很多媒体都以淡化的手法报道这件事,但《中国时报》却有大篇幅的报道。

19918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峰作为两岸隔绝42年后的第一批大陆记者踏上宝岛采访  “闽狮渔”号渔事纠纷事件。大陆记者上岛采访渔事纠纷事件,当时就是《中国时报》邀请的,从而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篇章。

余纪忠反对台独,主张中华民族和平统一。20009月《中国时报》创办五十周年前夕,他亲撰长文,呼吁台湾当局痛下决心,与主张“两国论”者划清界线,强调中华民族不能分离。

    余纪忠对两岸的和平统一一直高度关注。在他的心中,“故乡情”与“养育恩”始终没有变,回馈故里、造福桑梓是他毕生的愿望与追求。他始终关心两岸关系发展,在他生命垂危时仍惦记祖国统一大业,昏迷前仍念念有词“心系两岸和平”。

    20世纪90年代初,余纪忠叫儿子回故乡寻根祭奠祖先,并说:“余氏子孙不论身在何处,总希望叶落归根,心系祖国。”

    1994828,由余纪忠出资100万美元设立的常州市华英文教基金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华英奖”授奖仪式,在常州亚细亚影城隆重举行。

1995424,余纪忠回到阔别70多年的家乡,他亲笔为华英文教基金会题词:“属望吾乡子弟德智兼修,奋发精进,期成未来建国人才。”

常州市华英文教基金会自设立至今,累计奖励优秀师生近4000人次,总金额达600多万元;对退休中小学教师进行新春慰问,累计慰问1000多人次,慰问金达70多万元。

    余纪忠这位跨越世纪交替、见证历史起落,屡次在时代转折中发挥关键力量的报人,以凛然的风骨、对民主法治及民族认同的坚持,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巍峨身影,海峡两岸称其为“一代报人的典范”。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