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朴(1902—1946),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社会教育家、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李公朴早年关心时政,关注国家命运,逐渐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以为家”的爱国救国抱负。为了提髙民族素质,他多年从事社会教育事业和文化出版事业。他的教育思想基本点是面向群众,面向实际,关心社会最底层的学徒、店员、职工、学生等。正如希腊神话中的“先知”普罗米修斯把“凡是能够使人类幸福的都教给人类”一样,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代,李公朴把革命真理和文化科学知识传播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1932年,李公朴在上海创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和《申报》业余补习学校,为四五千在职青年和失学、失业青年提供专业进修机会。这些青年成为当时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主力军。1933年,为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和思想专制,由李公朴和蔡元培、陶行知等发起了马克思逝世50周年纪念活动。1936年,李公朴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并担任社长,第一次在中国出版了《资本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他高举“国防教育”、“国难教育”的大旗,多次深人抗日前线和敌占区进行全民抗战宣传,积极创建民族革命大学,为抗日战争培养人才。1938年冬,李公朴抵达延安,毛泽东多次接见了他。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李公朴组织了“抗战建国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开展抗战教育工作,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成《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客观公正地宣传共产党、八路军。1942年,他创办北门书屋,1944年扩大为北门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进步书籍。他还系统编译了“北门小丛书”,出版了《孩子们》月刊和中学生辅导读物等,为西南进步文化出版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民主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李公朴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战士。他用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向世人展现了民主人士奔走国是的社会良知,彰显了常州人敢于担当的人文品格。他最爱写的格言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积极投身于反对日本侵略、反对国民党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战场。
1936年11月23日凌晨,李公朴被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逮捕,先后被捕的还有沈钧儒、邹韬奋、史良、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等救国会领导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李公朴在狱中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他曾正气凜然挥毫题词:“拼七人的自由,争取四万万五千万人的自由。”法庭上,他仗义执言,据理力驳,把审判者送到了被审判者席上,令法官狼狈,听众折服。
1944年,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成立,李公朴被选为支部执行委员。这一年的“双十节”,李公朴在昆明扩大纪念会上发表宣言,提出了“实行民主,动员一切力量,保卫大西南”的响亮口号。1945年,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李公朴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民盟中央的决策。他和民盟老一代领导人一起,团结带领广大民盟所有的知识分子,全力投人反帝、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革命斗争。
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协会议胜利闭幕大会,李公朴是主席团成员之一,担任总指挥。在会上,他义愤填膺,深刻揭露蒋介石背叛人民、挑起内战的罪行。国民党特务破坏大会,将李公朴头部打伤,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对前来探望的周恩来说:“为了和平民主,为了祖国统一,我受点伤算不了什么,我要更加坚强起来,力争人权、自由和民主!”
同年5月,回到白色恐怖笼罩的昆明后,李公朴遭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但他争取和平民主的决心毫不动摇。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遭到暗杀,就这样为他一生追求的民主事业而牺牲!他用生命的代价检释了理想与信念:一切为了民主。李公朴牺牲后,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唁电:“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李公朴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坚持革命、顽强斗争的一生,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的—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