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纯声(1901-1978),192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26年被公派到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师从人类学家欧姆•莫斯等研究人类学和民族学,1929年获博士学位回国。
当时中国还未独立开展民族学研究,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发现凌纯声这位国内独有的人才,立即在社会科学研究所设立民族学组,聘凌纯声任主任和研究员;1944年凌纯声任国立中央大学边政学系主任和教授;1945年7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司长;抗战胜利后,改任边疆教育司司长和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馆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1959年当选“中央研究院”人文组第三届院士。
1929年凌纯声从法国获人类学和民族学博士学位回国时,民族学研究在中国还是空白。回国后,他第一个提出民族学科定义,并说“民族学可分记录和比较的两种,偏于记录的称为民族志,偏于比较的为民族学”,认为民族学是“研究文化的起源、发达、散布及传演的科学”。
凌纯声进行长期深入的调研和实地考察,认为中国要发展民族学,首先得从记述民族学开始。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俄罗斯境内的称“那乃人”。我国的赫哲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三江”(同江、松花江、黑龙江汇合地)平原和完达山一带,是我国北方惟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历史上该民族曾因穿鱼皮和使犬,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凌纯声首先选择中国较有特色的东北赫哲族作为研究起步,展开田野调查,按当时国际学术界规范,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拟订调查提纲,设计民族风俗调查、生活习惯、文化等表格展开研究。这一调查,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开展民族学研究的第一次科学民族田野调查,“开创了中国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先河”。经过多年艰辛的努力,最后他完成了研究著作《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于1934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此书被誉为中国第一本“科学民族志”,凌纯声也被称为中国“科学民族志”的开创者。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凌纯声又参考法国民族学派精细调查方法,结合自身野外实践经验,在《民族学研究集刊》上发表了《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一文,它与《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民族学者开展西南、西北边疆民族调查的范本。这些论著和研究方法,不仅引领中国早期开展人类学的研究走向,同时也引领中国民族学研究发展的方向。
1933年,凌纯声结束赫哲族调查后,进一步开展对苗族、瑶族等进行实地调查,并最早运用影视手段搜集研究民族学。调查结束后,他又整理出版了《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书》。1934年,凌纯声与蔡元培、杨堃、吴文藻、孙本文等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会。随后,他继续到浙江丽水调查畲族,到滇西对佤、拉祜、景颇等少数民族调查,完成了《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一书。同时,他最早运用国外施莱赫尔创立的语言谱系分类法,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划分为百越、氐(di)羌、苗瑶三大族系,从而奠定了中国民族分类的基础。
抗战爆发后,凌纯声转而到西南边陲后方,开始从事边疆民族学研究。他把重点放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族群关系研究上,先后著有《中国边政之盟旗制度》《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中国边疆文化》等。他认为中华民族是由国族(汉族)与边疆各族血统的混合,不断创造新生命而成的。他考察论证昔日被视为是无稽之谈的夷汉同源说,认为夷汉其实是同宗异族的兄弟,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人口、文化、空间上成为举世无双的民族,主要是汉族的独自发展和边疆各族的融合加入,才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大观。
到台湾后,凌纯声重点研究环太平洋文化。他在自己著作《中国大陆学说》中,曾以东南亚古文化特质,如纹身、缺齿、拔毛、竹簧口琴、腰机纺织、父子连名制、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崖葬等等,推定台湾土著民族是中国古代长江以南的越獠(在今浙江)民族,于纪元前,迁徙到了台湾孤岛,后来与外界隔绝,故能保存其原有的语言文化而不受外来的影响。他从民族历史的渊源,论证了台湾在史缘上、地缘上和血缘上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得出了台湾土族为百越之族的结论。后期他把主要精力用在著书立说和筹建民族学标本上。他在长期的实地调查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创建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标本室,收藏标本将近8000件。1978年7月凌纯声去世后,研究所为纪念他对民族学作出的特殊贡献,将标本室命名为“凌纯声先生博物馆”。
凌纯声一生还先后出版了《中泰文化论集》《台湾与东亚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中国远古与太平印度两洋的笺弋船方舟和楼船的研究》《中国与大洋洲的龟祭文化》《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等21本专著,并发表很多重要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