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应芳( 1295 — 1392)。他自幼好学不倦,饱读诗书,对文、诗、词、曲无所不精,尤其热衷理学(哲学),以道 义名节勉励自己,把“道义”当作人生处世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入仕做官,而是为修炼思想境界、教书育人。40岁后,他远避都市尘嚣,到荒郊野外的白鹤溪(今郞区鹤溪河)筑一小屋授徒为业,参与编纂中国 最早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元朝末年,朱元璋部率兵攻打常州,谢应芳携全家逃至苏州等地避难,因“德望重于东南”和才识名重, 被吴中名士争抢聘为塾师。朱元璋平定群雄建立明王朝 后,谢应芳回到故里,在芳茂山(横山)筑一茅庐,取 名“萧然”隐居。
谢应芳一生著作等身,曾著有《怀古录》《思贤 录》《洪武常州志》等大量传世之作。其中《辨惑编》是一部系统全面反对和清算神学 迷信、充满无神论思想的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重要著作,其核心思想是反佛、反道。他认为佛、道两教灌输人们诵经念佛, 追求长生不死,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该书是谢应芳研究理学理论的精华,在明初反响极大,后世论及元明之际社会思想史、哲学史,无不提到这部有影响的著作。
宋元两朝,风水、巫术、相面等封建神学迷信思想盛行,老百姓深受其害。谢应芳立志匡正世俗,对异端邪说、神学迷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从历朝古书中摘录有关反对鬼神迷信文字论述中引据论证,对异端邪说进行批驳、澄清,以正视听。
谢应芳认为,人的生死并不神秘,是一种自然现象。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生就是气聚,死就是气散,绝对不会人死后灵魂还在的。对疾病,谢应芳认为 这都是受巫觋(xi )所惑,并主张有病求医服药,解决病源的最好办法是求医服药。他告诫百姓,求神驱鬼不但无知,反会误事。对相面、看风水等迷信,谢应芳更是大力批驳,一针见血。他认为巫觋卜筮自称能替人祈祷神明、降福消祸、逢凶化吉等,都是骗人的把戏。这种采用进而能攻、退而能守的两全说法,对迷信思想严重的人最有效,是巫觋骗人惑众的绝招。
对于相面和风水,应芳同样也给予了批判。他认为,根据人的面貌、体态或生辰八字来推测人的吉凶、 祸福、生死是不可信的,吉凶、祸福主要取决于人的行为和生活环境。至于人死后下葬、建屋要请风水先生 “把脉”等行为,他认为这更是荒诞无稽的迷信,不可相信。
谢应芳在揭露世俗迷信危害的同时,对神仙方术、佛教迷信一起进行批判。他斥道、佛的相关论述为异端邪说,认为道家讲究所谓服食丹药,追求长生不死和修 炼成仙,结果不少人妄求成仙,或出航远洋寻找仙都, 或希冀长生不老,吞食灵药,结果不是葬身大海,就是毙命身亡。他告诫人们,世界上根本没有神仙,也没有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对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谢应芳认为那都是不靠谱的。他揭露佛教用坐谈空寂、鬼神迷信欺骗人们建坛设斋、烧香念佛、祈求成佛、进人天堂等行为,不仅浪费钱财,还会 荒废正业。对佛教倡导因果报应,他举例批判说,梁武帝(萧衍)虔诚信佛,结果亡国,饿死台城,为什么没有得到好的报应呢?
谢应芳的无神论哲学思想,在元明之际首屈一指,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