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1914一1999),常州人。红色作家。代表作有《刘巧儿》、《新儿女英雄传》等。
袁静的家族累世书香,仕宦辈出。上祖袁德麟元代任常州路判官。曾祖袁绩愈为清道光年间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夫人左锡漩著有《红蕉碧梧馆诗词集》。祖父袁学昌为光绪五年举人,历任安徽省滁州府全椒县知县、湖南提法使,祖母曾爵为清末著名女中医、女诗人。二伯父袁励准曾任光绪帝和宣统帝的老师,北京“新华门”三字即其所书。二伯父袁励准的儿子袁行云著有《许慎年谱》、《许瀚年谱》、《清人诗集叙录》等。父亲袁衡是民国初有名的银行家,任北京交通银行主管。大姐袁晓园是中国第一位女税务局长,第一位驻外国女领事,知名书画家,袁氏拼音汉字字母创始人,姐夫叶楠是民国江苏省政府主席叶楚伦的儿子,曾任国民党国防二厅厅长。三姐袁行恕是台湾女作家琼瑶的母亲。
袁静是名门淑媛,6岁人私塾读书,10岁“偷读”家藏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名著,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文学启蒙。青年袁静就读于北京中法大学、冯庸大学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受新文化思想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在北京大学参加革命运动。193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袁静辗转于江苏、安徽、陕西等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春,赵梅生、袁静夫妇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1944年冬起,袁静踏上了她文学创作的征程。她创作了到延安后的第一个秧歌剧《减租》。1945年,她以一个作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封捧儿婚姻案件这个戏剧性极强的故事,吸收运用极其生动的群众语言,写出了一部多幕剧。她觉得“封捧儿”这名字像男的,灵光一闪,改成了“刘巧儿”。著名的秦腔剧本《刘巧儿》就此诞生。
《刘巧儿》风靡陕甘宁边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评剧院将这部秦腔改编为评剧。《刘巧儿》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婚姻,正合贯彻新《婚姻法》的需要。加上女主角新凤霞的精彩表演,评剧《刘巧儿》在全国一炮走红,成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影片,“刘巧儿”的艺术形象深植人心。
1949年,袁静与作家孔厥合写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在解放区文学界引起轰动,名噪文坛。袁静将自己所经历的解放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写进作品,写活了在革命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英雄儿女。作品在采用通俗形式表现新的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成功。袁静在她的《关于<新儿女英雄传>的创作》中写道:“这时,我偶然和我的好友—妇联主任马淑芳同志聊起她参加革命的经过。马淑芳同志的不幸遭遇和曲折的奋斗经历,引起我极大的同情和兴趣,使我有了要想塑造这样一种妇女典型的强烈愿望。我好像发现了新的矿藏,说服了我的合作者。”袁静与孔厥详细列出写作提纲,由袁静写初稿,孔厥加工修改,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一部反映白洋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便脱稿了。这部作品首先连载于《人民日报》1949年5月25日至7月12日的文艺版上。正式出版时,郭沫若和谢觉哉分别写了序言,并给予高度评价。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水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热血儿女。
1957年,袁静调到天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后任天津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
20世纪80年代起,袁静将全部的精力投人到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中,代表作品有《李大虎和小刺猬》,中篇小说《朱小星的童年》、《芳芳和汤姆》(合作),科普童话《叮叮和当当》等。儿童小说《小黑马的故事》获全国第二届(1949一1979)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芳芳和汤姆》获天津鲁迅文艺优秀作品奖,科普童话《众英雄和小捣蛋》获1984年天津市鲁迅文艺优秀作品奖。
袁静越老越“小”,开朗,快乐,纯净,年过花甲还学会了游泳。她把健康秘诀概括为十八字方针:体要动,心要静,脑要用,腹要空,便要通,睡要定。简简单单,却蕴含了老人对生活的珍惜、名利的淡泊和对生命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