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哲(1890一1976),常州武进人。她是民国新女性的杰出代表,创下了一系列的记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公派女留学生;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第一位大学女教授,标志着五四知识女性争取妇女解放与独立自由的巨大成功。
陈衡哲出身名门望族,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传统影响了她的一生。由于父亲独特的教育理念,陈衡哲幼年接受了不一样的启蒙教育,有了不一样的眼界。1914年夏,清华学校开始招收留美女学生。在姑母的鼓励和安排下,陈衡哲到上海应考。她在没有学过的科目上写下“从来没有学过这个科目”,交了白卷。这一坦诚率真的举动反而给考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陈衡哲一举成功。这成为她以后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1915年,陈衡哲进人美国瓦沙大学,攻读西方历史,同时兼读西方文学。她成绩非常突出,1919年毕业时被选为美国大学生联谊会Phi Beta Kappa的会员,人会的都是全美各高校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对陈衡哲而言,在瓦沙的最大收获是结识了众多中国赴美留学生,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四川大学原校长任鸿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胡适。胡适极力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标举“文学革命”,遭到留美学生反对。陈衡哲认为白话文远比文言文鲜活、生动、丰富、有趣,支持胡适的主张。1917年,受时任《留美学生季报》主编的胡适的邀约,她在该报夏季号上发表了白话小说《一日》。
《一日》一度被认为是先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的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但是,能以足够的思想艺术分量,深刻体现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又完美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的,是《狂人日记》。关于《一日》,陈衡哲自己也说:“这篇小说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的新生,在寄宿舍中一日间的琐屑生活。既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算为小说。”而恰恰是这样一篇“既无结构,亦无目的”的小说,开拓性地掀起了了五四女性写作的潮流。胡适曾经评价:“我们试回想那时期新文学运动的状况……试想当时有意做白话文学的人怎样稀少,便可以了解莎菲的这几篇小说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了。”近年来,从知识女性话语独立的角度分析,很多学者注意到,《一日》全部围绕女性生活的言说,对女性日常心理的描写,不带有对男性评价态度的哀怨情节,这不是充分体现了女性走出男权阴影,走向独立与自由吗?在这个层面上,陈衡哲拓展了女性话语的一片独立空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0年,学成归国后的陈衡哲接受北京大学的聘任,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位女教授,教授戏剧和历史。她关注妇女教育和妇女解放等问题。她写了多篇文章,如《复古与独裁势力下妇女的立场》、《妇女问题的根本谈》等,深人阐述了进步的女子教育思想。针对现代女性在母职与社会职业之间存在冲突的问题,陈衡哲提出应该对女性同时进行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满足妇女的职业需求的观点。在她看来,母职并不是一个卑微的职业,而是大多数妇女的基本职责,所以女性在婚后专心于家庭,同样应该受到尊重;然而更有一些有才能、有抱负的女性要从事社会职业,这一点尤其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在怀孕生子的期间,陈衡哲还编写了《西洋史》、《欧洲文艺复兴小史》等著作,整理出版了小说集《小雨点》等。《西洋史》被认为“是中国治西洋史的学者给中国读者精心著述的第一部西洋史,是一部开山的作品”。
1949年,陈衡哲因看清了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没落,拒绝去台湾,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