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嘉(1867—1906),常州人。谴责小说家,通俗报纸的首创者。著有《官场现形记》,居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名作之首。
李宝嘉祖上世居常州市北门青山桥罗武坝,后迁居青果巷。幼年丧父,由伯父、道光举人李嗣卿抚养成人。1886年,李宝嘉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1894年伯父过世,李宝嘉挑起了养家的重任,1896年,到上海寻求谋生之路。“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李宝嘉驰骋十里洋场,倾洒激情与智慧,名扬上海滩,声震全中国,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晚清时代,政治黑暗,官僚腐朽,民不聊生。出现了一群特立独行的批判者,他们忧国忧民,从传统型科举知识分子向近代自由主义批判者转变,以嬉笑怒骂之笔讨伐朝政,唤醒民众。一种独特题材的小说应运而生,那就是独树一帜的清末谴责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清末谴责小说以“南亭亭长与我佛山人名最著”。南亭亭长即李宝嘉,我佛山人为吴趼人。
李宝嘉1903年4月至1905年底创作了《官场现形记》。先在《世界繁华报》上连续登载,1903年起由世界繁华报馆分编排印出版,全书分5编,每编12回。这是一部专门揭露官场黑暗的小说,锋芒直指整个官僚制度和专制体制,着力描摹出一群“大大小小官吏贪污腐化和媚外卖国的丑恶嘴脸”;是一幅行将覆灭、为人唾弃的封建王朝官僚百丑图,曲妍尽态,花天酒地,令人发指。
《官场现形记》里的人物故事实实虚虚,鲜活生动,慈禧太后曾“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胡适曾说:“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官场现形记》是一部具有戏谑讽刺意义的经典谴责小说,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在这部小说里,李宝嘉使用了大量常州方言,地方特色浓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官场现形记》开创了专写官场、显其弊恶的小说新格局。此后,描写其他各界如商界、学界、女界的“现形”之作不断涌现,逐渐形成清末谴责小说的创作高潮。
李宝嘉是丰产作家,作品饱含深邃的洞察经验,丰富的生活素材,纯熟的艺术技巧,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他才思敏捷,灵感丰富,下笔如有神助,把对社会的爱恨情仇一股脑儿地注于笔端,十年间创作了大量小说,其他重要的代表性作品还有《文明小史》、《活地狱》、《庚子国变弹词》。这些作品都从不同视角揭露朝廷昏庸,鞭笞病态社会,一部部都是触目惊心的社会写真集。还著有《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和《醒世缘弹词》等十多种书籍。
李宝嘉是“小报界鼻祖”。初到上海,他创办了我国报刊史上最早的消遣报——《指南报》并任主编。翌年《指南报》改为《游戏报》,后又更名为《世界繁华报》。从报纸的三易其名,能看出李宝嘉办报宗旨和刊载内容的变化与发展。到《世界繁华报》时,每期四页,文字、广告各占一半,有市井新闻、谐文、诗词、灯谜、碑传、楹联、酒令、论辩等栏目,内容博杂,应有尽有,风靡上海滩,成为各阶层市民茶余饭后必读的报纸,恰如如今人手一份的晚报、娱乐时尚报。该报一方面供市民休闲消遣,另一方面还有感于国贫民疲、世风日下而“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希望社会能有所改良,鲁迅肯定李宝嘉办报纸“命意在于匡世”。李宝嘉办报,每期都自己写文章,文笔诙谐,寓意深刻,大多是与民众十分接近的人和事。
才华横溢的李宝嘉还接受了商务印书馆的聘请,担任《绣像小说》半月刊主编。《绣像小说》1903年创刊,1906年4月因李宝嘉的逝世而终刊,共出版了72期,是晚清小说杂志中存世时间最长的。它“逐回绣像,通俗美观,名著尤夥”,是晚清一本影响很大且很重要的杂志,与《新小说》、《月月小说》和《小说林》一起被称作清末文艺杂志的“四大权威”。
李宝嘉是一个文化斗士。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创作;他如火如荼、呕心沥血地办报,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大马路亿鑫里寓所,终年不足四十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