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珍(1927—2012),常州武进人。锡剧表演艺术家,锡剧梅派唱腔的创始人。代表作有《珍珠塔》、《孟丽君》、《白蛇传》、《西厢记》、《红花曲》、《拔兰花》等。
梅兰珍出生于常州南门外武进湖塘镇降子桥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梅金海是梅家戏班的班主,人称“活包公”。母亲白玉秀是常州白家桥朝东村人,锡剧前身常州滩簧的三大坤旦之一。父母一生结伴唱戏,梅兰珍自幼便随父母学艺,工花旦。3岁时被父亲抱着登台亮相,一唱就是一辈子。
梅兰珍5岁正式登台演戏,嗓音圆润如珠,很有艺术天赋。父亲深知仅靠天分是远远不够的,对小梅兰珍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论严寒酷暑,小梅兰珍都要跟着启明星早起,吊嗓,练唱,练习绕口令等,练成了一副高能攀、低能就、气音足、吐音清的扎实演唱功夫,日后演出时无需扩音设备,一字一腔都能清清楚楚地送达观众耳中,穿透力极强。京剧大师程砚秋听了梅兰珍的录音以后,称赞她的声腔“又有喇叭又有箫”,魅力无穷。更有远见的是,为了让小梅兰珍练就扎实的艺术基本功,拓展戏路,全家省吃俭用,为小梅兰珍拜请了京剧老师。京剧功底为梅兰珍梅派唱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艺术养分。
梅兰珍13岁时挑起了家庭戏班的大梁。连年战火,时局动荡,生活漂泊,居无定所,梅兰珍跟随梅家戏班在常武地区和宜兴、溧阳一带辗转演出求生。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还相继与杭州武林班、蒋家杂技班、苏剧团、淮剧团等合作演出,互相切磋演艺。梅兰珍在演出中不断尝试与探索,以亮丽的扮相和甜美的行腔倾倒了无数戏迷,一举成名,轰动剧坛,被誉为“锡剧皇后'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珍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她和同伴们如鱼得水,活跃在大江南北的艺术舞台上。1957年,梅兰珍和王彬彬主演的锡剧古装戏《珍珠塔》参加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荣获一等奖。1959年春天,戏剧家曹禺来到无锡,观看了梅兰珍、王彬彬等人演出的《孟丽君》,促成无锡市锡剧团首次晋京演出。《孟丽君》进京演出一炮打响,第二天又进中南海小礼堂为中央首长作专场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两年后的秋天,梅兰珍在无锡太湖饭店为毛泽东演唱了《珍珠塔》中的《赠塔》、《夸富》两折戏。
1964年,梅兰珍排演现代戏《红花曲》,获得巨大成功,成为梅兰珍在艺术上成熟的里程碑式标志。在《红花曲》里,梅兰珍潜心探索,大胆革新。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圆美、华丽、新颖、多变的特色唱腔——锡剧梅派唱腔。
梅兰珍用甜懦圆润、韵味醇厚、刚柔相融的花腔女高音般独特嗓音,演绎了锡剧界的美丽神话。梅派唱腔善用花腔,腔中有腔,曲折有致,收放自如,既旋律活泼,感情奔放,又委婉细腻,传神真切,成为锡剧艺术最鲜亮的瑰宝奇跑。梅派唱腔的形成,奠定了梅兰珍在锡剧界的不朽地位。
“文化大革命”十年磨难结束,梅兰珍迎来她艺术生涯的第二个春天。她虽已年过百半,但艺术之树常青,珍惜一切机会,活跃在大小舞台上,并为锡剧培养接班人。1981年“梅兰珍、戚雅仙、徐丽仙、杨飞飞联合演出”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举行;1983年在“沪剧、锡剧著名演员滩簧戏联合演出”表演经典剧目《拔兰花》;1987年8月举行“锡剧梅派演唱会”,无锡、常州等演出3场,盛况空前;1989年,在全国首届金唱片奖评比活动中,梅兰珍与王彬彬合作录制的唱片、盒带畅销100万张(盒)以上,成为江苏省唯一的金唱片奖获得者。曾长期与梅兰芳搭档的著名京剧演员王琴生赞誉梅兰珍是“锡剧界的梅兰芳”。
20世纪90年代以后,梅兰珍年事渐高,很少演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传道授业与奖掖后进上。1993年6月举行的第四届锡剧节闭幕式上,“梅兰珍戏曲什锦唱专场”上演,这也是为纪念她艺术生涯60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在专场演唱上,梅兰珍宝刀不老,年近七旬的她一个人演出了我国南北戏曲苏剧、评剧、淮剧、豫剧、昆剧、吕剧、扬剧、沪剧、评弹、黄梅戏等十几个剧种的名剧选段,最后以学唱胳玉莖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华丽收尾。她这场气吞八韵的“什锦唱”,涉略京津沪苏皖浙冀豫鲁三市六省的主要剧种,驰骋于多个方言区的14种音韵调值之中,是一次大挑战,更是艺术大荟萃,向人们展示了表演艺术家的辉煌风采。这次演出使梅兰珍登上了舞台艺术的顶峰,也为她的艺术生涯划上了圆满句号。
梅兰珍定居无锡,但始终不忘家乡常州。20世纪90年代,梅兰珍应邀三次专程回家乡演出,给家乡父老乡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