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一位年仅二十八岁的青年在中国革命第一次危急关头挽救了党,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任领袖瞿秋白。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诞生在常州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一个士大夫家庭。少年瞿秋白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十七岁时,瞿秋白离开家乡,开始了他“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伟大革命历程。
主持“八七”会议,实现革命转折。自1923年到1927年间,瞿秋白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四大”、“五大”。在“五大”期间,瞿秋白认识到党内存在的问题,写了一本小册子《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批评当时党内的错误路线,虽得到毛泽东、恽代英、蔡和森等人的支持,但终因未得到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重视而被忽略。1927年4月,中国大革命中途夭折,党的组织全部转入地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被瓦解和消灭的危机。8月7日,瞿秋白以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风采和出色的领导力,被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推为中共临时负责人,主持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瞿秋白开始全面主持党的工作,在历史危急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1927年初,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考察,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但在《向导》上刊登了一部分就被叫停,瞿秋白知道后十分愤慨,他让秘书将报告交给汉口长江书店以单行本出版,并为此书写下序言,坚决支持毛泽东发动的农民运动。
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革命的新闻先驱。1917年,瞿秋白在北京考入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五四”期间,作为“俄专”学生代表积极投入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并参加了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进步青年一起创办《新社会》、《人道》等刊物,传播新思想,批判旧社会。1 9 2 0年,瞿秋白应《晨报》和《时事新报》的招聘,以特派记者的身份赴俄考察。一踏进苏俄大地,瞿秋白就积极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开始了文化考察。他走遍莫斯科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徜徉在俄罗斯艺术的殿堂和东欧文化的海洋中;他拜会作家、诗人,领受十月革命后俄罗斯新文化的甘露。两年时间,瞿秋白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俄共和共产国际的会议和活动,向国内发回十六万
字的通讯,生动、真实地描述了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社会状况。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人民全面介绍苏俄革命的新闻先驱。
在苏采访期间,瞿秋白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见到列宁,此后,瞿秋白用文学的笔触,生动真实地向中国人民介绍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的风范。
1922年,经常州老乡、中学同学张太雷的介绍,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翻译《国际歌》,创办党刊党报。1923年,瞿秋白应陈独秀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三大”的筹备工作。在苏联,一曲激昂的《国际歌》拨动着瞿秋白的心弦,他多么希望这首歌能唤醒遭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压迫的中华同胞,他要翻译这首歌,将曲谱配上中文,让国人都能唱这首革命大众的歌。瞿秋白弹着风琴,边翻译、边吟唱、边斟酌、边修改,一曲“因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直延唱到今天。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党中央决定办一份自己的报纸来激发工人群众的革命斗志,6月4日,瞿秋白主编的中共中央第一张机关报——《热血日报》创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央机关迁到上海后,瞿秋白也随之来到上海。受中共中央委托,瞿秋白担任了《新青年》、《前锋》刊物的主编,同时还参加《向导》的编辑工作。在这里,他不仅又一次展示了革命宣传家、理论家的才华,也充分表现了书画家、艺术家的风采。《新青年》创刊号的封面和刊名由瞿秋白亲自设计、题写。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党中央决定办一份自己做的报纸来激发工人群众的革命斗志,6月24日,瞿秋白主编的中共中央第一张机关报——《热血日报》创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