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文革,百业凋弊,文艺衰竭。唯有革命现代京剧一枝独秀,以《红灯记》为代表的八大样板戏几乎占据了全国的戏曲舞台,在凋零的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这固然有特定政治条件的因素,但也与一批才华横溢,致力于戏剧革新人士的努力密不可分,《红灯记》的编剧兼导演、常州戏剧名人——阿甲就是其中一员。
阿甲(1907~1994)原名符律衡,1907年12月出生于常州武进湟里镇一个教书先生的家庭。他是当代中国著名导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京剧改革家,一生不仅在戏曲艺术的实践上有很高的造诣,在戏曲理论的研究上也取得杰出的成就,撰写了许多探讨中国戏剧艺术特征、规律和美学的论文与著作。
创建延安平(京)剧团。1938年,来到延安之后的阿甲原想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政治或军事,投入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但因为有一定的书画基础,被劝说考进了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班。这个不经意的选择,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轨迹。
当时的延安是革命圣地,各界进步青年纷至沓来,在一场欢迎会上,阿甲为青年们从军抗日的热情所感动,情不自禁地上台,用京剧的“ 流水板”演唱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耳熟能详的歌词,新颖独特的旋律,神韵交融,令人耳目一新,博得满堂喝彩,他因此被调进了鲁艺实验剧团戏剧研究班,开始了一生的京剧事业。
作为研究班的成员,他自觉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庄严使命,戏剧观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开始铸造戏剧新生命的里程。1939年隆冬,阿甲经过深思熟虑,感到零打碎敲不足以激发京剧的活力,在寒冷的窑洞内,赶了两个通宵,写出了洋洋万言书,建议成立一个专门从事京剧学习、研究和演出的团体。这项建议很快得到中央批准,鲁艺平(京)剧研究团成立,阿甲任团长兼研究科长,他成了延安地区的京剧名角。1942年鲁艺平(京)剧团与八路军一二O师战斗平剧社合并,组建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为此题词“推陈出新”。阿甲任院务委员、研究室主任,并在成立特刊上发表了《平剧研究院和平剧工作》的文章。阿甲认真贯彻执行“推陈出新”的方针,从实践到理论对解放区京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代京剧的开创者。新中国成立后,阿甲当选为首届中国文联委员。此后历任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0年,阿甲出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院长梅兰芳)兼艺术研究室主任,进入了他京剧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他或编或导或演,参与了《宋景诗》、《赤壁之战》、《白毛女》、《摘星楼》、《凤凰二乔》的排演工作。并在戏曲理论研究领域独领风骚,在更深层次上思考着中国戏曲的表演规律乃至理论体系,先后发表了《谈京剧的表演艺术》、《论生活的真实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真实》、《再论生活的真实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真实——关于现代戏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等论著。
1964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后,阿甲进入了京剧创作的巅峰时期, 他的
名字与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现代京剧《红灯记》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阿甲和翁偶虹成功地改编了现代京剧《红灯记》,接着又由阿甲担任导演,由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高玉倩、刘长瑜、袁世海担任主演,开始了对《红灯记》的排练。阿甲将多年对于现代京剧的探索和研究的心得,全部倾注在了这部剧中。他对整个演出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对舞台进行了全新的安排,对唱词进行了在传统基础上的发掘。《红灯记》在全国京剧现代戏的演出中一炮打响,引起轰动,许多唱腔在顷刻间响遍大街小巷。许多京剧界的同行和专家都认为:“《红灯记》是京剧表现现实生活的里程碑。”《红灯记》是中国京剧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阿甲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他对中国戏曲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晚年的阿甲继续耕耘于戏剧舞台,提出了戏曲表演艺术属“表现派”的观点,创造性地、系统地阐述了“程式思维”理论,独辟蹊径地提出了“表演文学”的概念,对戏曲理论建设作出了新贡献。1990年《红灯记》再现舞台。当阿甲走到台前时,掌声排山倒海,人民热爱这位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敬仰他崇高的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