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诗人陆游指出,民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要熟读《文选》,就基本上可以称作知识分子了,可见《文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这部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的编纂者就是南北朝时梁武帝之子——萧统。
萧统(501~531年),南兰陵(今常州)人,他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两岁时被册封为太子,三十一岁时因游园不慎落水而得病,医治不及时,英年早逝,死后谥昭明, 因此人称昭明太子,他所主编的《文选》又称为《昭明文选》。
萧统天性聪慧睿智,酷爱读书, 三岁时读《孝经》、《论语》,五岁时读遍五经,可以一目数行,过目成诵。他虽年龄不大,却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他治学严谨刻苦,无论冬夏,笔耕不辍,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更喜欢结交有才华、有见识的知识分子,身边团结了一批有学识的“士人”,形成了一个“名才并集”的文学中心。他把太子东宫搞成一个庞大的藏书殿,收集了本朝以前三万多卷书籍。一大批才学之士出入于太子东宫,漫游于书海之中,谈论经典作品,探讨古今真谛。
萧统短暂一生中的最大功绩, 就是带领他的东宫学士们,通过四年的时间,从上至周秦下至齐梁一千六百五十多年的浩瀚文海中精心挑选出一百三十八位作家的七百五十二篇作品,编纂了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从而保存了我国中古时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创制了一定的学术规范,对传承华夏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文选》编纂中规范了文学的分类,明确了文学的体裁。《文选》首次把文学从经、史、子中分离出来,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章分类。萧统时代以前的文章是不分类的, 根本不讨论纯文学的作品。他们通过《文选》,首次确立了文学作品的地位,把文学作品分为赋、诗、骚、文四大类,下属三十九小类,这些分类经各个时代不断修正,一直会至当代。萧统也就成为确立文学作品地位并对它进行明确分类的第一人。
《文选》把齐梁前(含齐梁)各个时代、各种风格、各类人物的作品,结聚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部“活”的文学史。萧统选编文章的标准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持的文学批判的标准基本相似,对文学批评和明晰文学批判原则有一定的贡献。
《文选》自问世以来,受到各个时代文人学士的重视,成为士子的必读书具有文章学教科书的作用。《文选》的选录标准是把艺术性放在第一位,尤其重视形式美,过去的文人学士,通过阅读、模仿,借此学习做文章的方法,在辞藻、典故运用等基本功方面得到教益。
《文选》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可从“文选学”的形成见出。所谓“文选学”就是以《文选》的研究和注释为主体的一项专门学问。早在唐朝,就有著名的《文选》注本,其中李善的注本将《文选》分为60卷,引用书籍1689种,准确注出了词语典故的来源及意义,对于理解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品背景都有极大的帮助。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人注释、研究《文选》,形成著名的“选学”。而且现在“选学”已走向国际化,日本、韩国、美国等也兴起了“选学”研究。
总之,《文选》作为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选本,以其新颖的文学眼光和明确的艺术标准树规立范,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不可低估,时至今日,它体现出的文学观念,尤其是对文学特征的认识,对我们仍有启迪作用。萧统是一位值得历史铭记的文化名人,他与《文选》将永存于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