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平子,原名葆贤,字楚青,号平子,常州溧阳人,1873年出生于其父狄学耕江西赣县知县任上。狄平子自幼聪慧活泼,学书习画、吟诗作文,志存高远。史家学者称他集“五人”于一身:举人、党人、才人、报人、佛门人。
19世纪90年代狄平子日本留学期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过从甚密,“公车上书”他名列其中,以至于有人把他也当成了康的弟子。狄平子还结识了谭嗣同的同乡、同学兼密友的《湘学报》主笔唐才常,交往日频,遂成莫逆。他们思想上同属维新派左翼,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成员多有联系,主张以武力推翻清朝统治。为此,他参与创建“自立会”,组织“自立军”,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狄平子和唐才常等人一起回国,在上海成立“正气会”(后改“自立会”),明里教授日文,暗中作为起义机关,接待各地来沪同志和会党首领。经费不足,狄平子不惜变卖自己珍爱的家藏书画充作会费。可是,当他在香港募款购得一批军火,历尽千辛万苦运抵汉口时,惊闻自立军起义已被残酷镇压,唐才常等慷慨就义。百般无奈之下,狄平子潜回上海逃避追捕。
1907年,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成立,入会者皆当时精英,东南工商界、出版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几乎囊括其中,狄平子与高梦旦、张元济、孟昭常、孟森等都参与其中。
主办新闻《时报》
变法和起义都失败了,狄平子悲愤异常。痛定思痛,他决定改弦易辙,从事新闻出版事业,作文字上的宣传鼓吹,以革新舆论、启发民智来改造社会。
光绪三十年四月二十九日(1904年6月12日),狄平子主办的《时报》以崭新的姿态在上海这个报业中心横空出世,“突然似放一异彩”。流亡日本的“钦犯”梁启超潜赴上海,直接参与该报的命名,撰写发刊词,确定体例。虽然《时报》筹备期间,康有为一次拨给创办费7万元,到1908年累计拨款20万元,但《时报》始终坚持非党派的办报方针,挂的虽是日商的牌子,实际上是独立办报。梁启超起草的“发刊例”第一条即主张“以公为主,不偏徇一党之意见”,并主张“有闻必录,知错必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报》作出这一选择,康有为的保皇会少了一个喉舌,暗淡的晚清中国则多了一份真正有品质的新闻报纸。著名报人徐铸成评价说:“狄平子很有魄力,为打开一条‘文人论政’的道路,的确也作出了成绩的。”
为了办好报纸,狄平子一是延揽人才,聘请头脑较新的陈冷血(景韩)为主笔,包天笑、戈公振等为编辑,这些人都是当时之俊彦。二是独创体裁。首辟“时评”专栏,所谓“时评”,原意仅指《时报》的评论,后来各报竞相仿效,“时评”便成为时事评论的意思,且一直沿袭至今。此外如“特约通讯”、“副刊”也都是《时报》的首创。又设教育、实业、妇女、儿童、图画、文艺等周刊,并加“余兴”一栏,亦为各报所踵行。还撰写《福尔摩斯来华侦探案》等长篇小说,逐日连载,以吸引读者。三是改革版面。以往的中国报纸大都是把几个版面的内容印在一纸的平面之上,《时报》则打破成例,首创对开报纸,把一张报纸分成四版,两面印刷,每个版面分栏设目,各有一定的规范。栏目标题字体有别、大小不同,十分醒目,方便阅读……《时报》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势,完全摆脱陈腐气的文字内容,而以新颖别致的编辑形式使人耳目一新,在号称“报街”的望平街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尤其及时刊发向英人争回粤汉铁路路权、抵制美货买国货、《筹拒美国华工禁约公启》、《论抵制美国华工禁约》等报道和评论文章,大长我民族志气,深受读者欢迎。胡适在其《十七年回顾》一文中对该报有过中肯的评价:“……前清光绪三十年的二月……《时报》便出版了。那时日俄战争初起,全国的人心大为震动,但当时几家老报纸,仍旧做那古文的长篇论说,仍旧保守那遗传下来的老格式与老办法,不能供给当时的需要,就是那比较新颖的《中外日报》,也不能满足许多人的期望。《时报》应此时势而产生,他的内容与办法也确能打破上海报界的许多老习惯,能够开辟许多新法门,能够引起许多新兴趣,因此,《时报》出世后,不久就成了中国智识阶级的一个宠儿。”《时报》的销量扶摇直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直追早它32年创刊的《申报》和早它11年创刊的第一商业大报《新闻报》,与它们形成鼎足之势,成为立足沪上面向全国发行的三大报之一。
狄平子素有“沪上孟尝”之称,交游广泛,热忱好客,他在《时报》馆楼上辟一精舍,取名“息楼”,为“同人相互交流,朋侪憩坐清谈之所”。以息楼为纽带,构成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形成一个专门名词“息楼中人”。他们多为新学各界头面人物,拥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和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对政治、社会都有相当的影响力,息楼被史籍称为“革命和立宪两派人物之间意见折中的场合之一”。开设有正书局
在《时报》声誉日隆的情况下,狄平子顺势开设有正书局。他独辟蹊径,把书店办得独具特色,深得世人好评。狄平子不惜重金购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套印各种彩色照片和图画的印刷机器。为使印刷精良,他高薪雇用两名日本技师专门负责古画印刷并带教几名艺徒。狄平子十分重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正书局首创用珂罗版印名画和汉魏六朝碑刻,大量印行了珂罗版的历代书画碑帖,质高品佳,广受欢迎,流布全国,泽被后世。如其中的《三希堂法帖》等,至今仍为人所宝重。有正书局出版的各类诗书字画数量之多之纯令人叹为观止。由此获利巨大,对弥补《时报》亏损大有裨益。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神州国光社及艺苑珍赏社等出版社纷纷步其后尘,相继影印书画。有正书局先后出版了善本古籍、历史名著、文学研究、佛学专著多种。有据可查的对联、字轴、画轴、画屏不下600种,各类名人书册约300种、珍本碑帖约200种,单就《中国名画集》就曾印行了38辑之多。
1909年狄平子在北京琉璃厂旧书肆购得桐城张开模“戚蓼生序本”八十回《石头记》藏本。经悉心研读,他觉得这是一个较接近曹雪芹原作的一个版本,十分难得,便在其上写了二百多条眉批,不惜工本出版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影印出版的乾隆时期的《红楼梦》,比其他诸早期“脂本”的出版早了半个世纪。如果没有这个版本的支撑,也就不会有胡适、俞平伯所开创的新红学的诞生。事实上,狄平子是民初时期第一个公开站出来批评程高本《红楼梦》的学者。他为后来的红学研究者开辟了微观研究和修辞学研究的先河。
创办《妇女时报》
宣统三年(1911年),狄平子创办《妇女时报》,包天笑、陈冷血任编辑。1917年5月停刊,近六年间共出21期,为民国成立前后存在时间最长的妇女刊物。武昌起义前出3期,以提倡女子学问、增进女界知识为宗旨。武昌起义至1913年共出8期,主要内容:号召女界参军募捐,推翻清王朝;支持女子参政;呼吁男女教育平等;提倡妇女从事实业。在1914年以后的10期中,该报一方面继续抨击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戕害,发表了冰心的《进化学上之妇人观》、恽代英的《科学家之结婚观》和《家庭教育论》等进步文章,另一方面受复古思潮影响,也发表过一些鼓吹恢复旧道德的文章。
狄平子还是维新派倡导的文学改革运动的热心参与者。戊戌变法前一年,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这是改良运动的需要,狄平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投入了这场革命。其代表作有《都门即事绝句》等。
在梁启超等人提倡“小说界革命”中,狄平子同样身体力行,作过努力。狄平子反对脱离现实社会矛盾去侈谈未来,强调小说要抓住现在。他的一句名言是:小说是社会之匕光也!
1939年狄平子逝世。为了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他满腔热情投身维新变法运动,义无反顾筹划参加武装起义,潜心报业改革和出版业创新,他的革命精神和创新业绩是与世长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