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常州名人 >> 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 >> 内容
吴介璋——江西首任都督
发布日期:2016-06-27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吴介璋,字德裕,号复初,1875年生于常州。他从小聪明好学,十七八岁时受聘在当地黄村私塾执教,同时发愤攻读,期望在科举场上搏得功名,为国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甲午战争战败,吴介璋再也按捺不住满腔怒火,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弃文从戎,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成为常州接受西方军事教育和训练的第一人。他学习、训练非常刻苦,颇得要旨,每次竞技比赛中均有出色表现,赢得了教官的赞赏。1898年毕业时,他是少数几个留校当助教的优秀学生。

    吴介璋的优秀之处是文武贯通。1899年,陕西巡抚魏光焘到江南陆师学堂物色训练新军的人才,他被选中并出任武威新军统带(相当于团长),为陕甘地区的军队带去了一股新风。

    训练江苏新军

    1902年,清政府倡办“新政”,在中央设立练兵处,各省成立督练公所,编练新军、裁汰旧营。吴介璋应江苏巡抚之邀,从陕西回江苏,任督练公所提调,协助总办负责新军训练事务。

    吴介璋认为,训练新军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战斗力,原旧营中的兵士及下级军官文化素质较低,陋习难以根除,提高战斗力不能依靠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征招新兵进行集训,陆续替换淘汰旧军。巡抚、总办采纳了他的建议,委他全权负责。

    吴介璋把训练新军的目光瞄准那些有志青年,仿效德国的做法,改过去“招募”制为“征募”制。制定征兵的新条件为:一是自愿报名,体现个人的志趣;二是限制年龄,必须是青年;三是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四是身体强壮,不能有残障。

    吴介璋是常州人,所以他把“征募”的重点放在了常州府。常州城里专设了征兵处,在府属八县征募有志青年入伍。为改变过去老百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观念,他亲赴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等县演讲,用“国不强,焉能安”的道理激励青年为抵御外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八县的青壮年受他感召纷纷响应,报名者多达千余人。经严格筛选,有数百名合格青年注册入伍接受西式正规军事训练。在他的严厉督教操练下,他们成了江苏新军的骨干力量,后来在江浙沪联军攻打南京天堡城的战斗中冲锋陷阵,为江苏独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培养新军英才

    1903年,魏光焘调任两江总督(管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防务),他赏识吴介璋训练武威军和江苏新军的才能,将他调到江西,担任江西武备学堂总教练和江西陆军小学堂、江西陆军测绘学堂总办(校长),集训练、教学、选材于一身。三年中,他任上走出了三期毕业生,这些学生思想活跃,向往民主,后来都成了江西新军中的骨干,至辛亥革命前,他们在步兵、马、炮、辎各营队中担任主官,成为推动江西独立的重要革命力量。

    吴介璋在江西培养训练的一大批新军人才中,李烈钧、欧阳武、胡谦和余鹤松影响最大。他们学习用功,训练刻苦。1904年中央练兵处下拨给江西四个公费留学名额,吴介璋把机会给了他们。他们进入日本著名的军事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不仅学到了先进军事专业知识,还受到东京同盟会革命思想的洗礼。

    留学生学成回国时,吴介璋担任江西陆军第二十七混成协协统(旅长),他把留日学子看作振兴江西兵事的新鲜血液,安排李烈钧任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营长);胡谦任五十四标第二营管带;余鹤松任五十四标教练官;欧阳武任混成协参谋官,后改任五十四标炮兵营管带。

    江西巡抚对李烈钧等在新军中大肆灌输宣传革命思想极为不满,下令抓捕李烈钧,准备军法处置。多亏吴介璋及时站出来为他说情开脱,李烈钧才得以远走云南。吴介璋“格外关照”的这些青年军官,后来在辛亥革命中都成了风云人物。李烈钧先后任九江军政分府总参谋长、江西第三任都督等职,在“二次革命”中,他第一个竖起了讨伐袁世凯的大旗,后晋升为民国陆军上将。欧阳武先后担任江西独立后的陆军总司令、江西护卫军司令官、江西陆军第二旅旅长。“二次革命”中,列名讨伐袁世凯,任江西都督,解放后任江西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等职。武昌起义后,胡谦在袁州、萍乡立马响应,率营革命,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任袁(州)临(川)瑞(金)都督府都督,江西统一后,改任萍乡分府都督,后为江西都督府高级参谋,在“二次革命”中,任讨袁军总参谋长,后追随孙中山在广东创办黄埔军校,是第一任教育长;余鹤松以教练官身份,率领五十四标部分新军起义,任独立后的江西第二旅旅长,“二次革命”中,随李烈钧讨伐袁世凯。

    主导江西起义

    吴介璋1906年升任江西督练公所总办,肩负江西编练新军的全权之责,成为江西巡抚之下掌握军权的第二号人物。次年清政府将全国各省的新军统一编号,驻扎江西的清军编为暂编第二十七混成协,由吴介璋任协统(旅长),下辖步兵五十三、五十四标(团),还有马、炮、辎各营。五十三标驻扎九江,五十四标驻扎南昌。江西巡抚冯汝骙看到五十四标下面的营级军官革命思想浓烈,又都是吴介璋的亲信,为削弱吴介璋的权力,他将五十四标调离南昌驻袁州,将巡防营改编为第五十五标驻守南昌。

    武昌起义后,驻九江的五十三标,经革命党林森、蒋群等鼓动,首先于10月23日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推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任都督(26日由回九江的李烈钧接任)。巡抚冯汝骙大为恐慌,急调五十五标部分营队赶赴九江压制,不料半路上部队逃散。

    这时南昌发生连锁反应。10月25日,《江西民报》刊登九江独立捷报,新军协统吴介璋联络革命军,决定在30日晚上起义。巡抚冯汝骙闻讯急调上饶巡防营刘懋政部日夜兼程赶到南昌,严密监视南昌城内外的新军,收缴陆军小学堂的枪械,并派兵备道总办张季煜将吴介璋软禁在巡抚衙门内,不准他外出活动。

    新军队伍中的革命热情已经蓬勃高涨,无论冯汝骙怎样许诺、诱惑、恐吓,已动摇不了革命军人推翻清政府的决心。他们按照原先确定的起义计划,由驻扎城外的第五十五标马营管带方先亮、工程队官蔡杰、辎重队官宋炳炎等与城内陆军小学堂、测绘学堂的学生里应外合,在31日驱逐了守城士兵,打开城门,冲入城内,迅速占领了各个衙门,将遭软禁的吴介璋解救出来。

    11月1日,江西军、民、商、学各界代表聚集万寿宫开会,通电全国宣布江西独立,吴介璋因拥护革命、办事开明,在江西军界资望极高而被推选为江西独立后的首任都督。

    追随中山谋北伐

    1916年,吴介璋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蒙古多伦勋使前往蒙古考察边防。事毕撰有《蒙古边防计划书》,他建议国家集中人力财力开垦蒙古,拓展边防建设,收复被沙俄侵吞的外蒙失地。可当时的北洋政府根本无意顾及“蒙边计划”,只管打内战抢地盘,吴介璋非常失望。

    1917年,冯国璋、段祺瑞控制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妄想以武力建立独裁统治。吴介璋追随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广州成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中任军事参赞。不久被大元帅府参谋总长李烈钧聘为参谋部总参议。1922年6月,陆军部长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他参与“讨陈战役”。后孙中山失败,他又随其辗转上海。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重新改组国民党党部,成立13人军事委员会,吴介璋与柏文蔚、蒋介石等一起被任命为委员,并晋升为陆军中将,为筹备国民革命军北伐出谋划策。1926年北伐开始,吴介璋出任国民革命军兵站部总监,负责全军后勤保障,身历多次战役。当北伐军与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部对峙九江时,他又被派往上海,秘密联络反对军阀统治的社会力量,大造反孙舆论,动摇孙传芳在后方的阵脚,为北伐军歼灭孙传芳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令人惋惜的是,他于当年因车祸身亡,没有看到北伐成功。有人说是被暗杀,但真相如何已成为历史之谜。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在辛亥革命中,江西是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较早的一个省,这是与江西督练公所总办吴介璋密不可分的。吴介璋在练兵过程中非常乐于提携那些有思想、有抱负的激进青年,使新军队伍中的革命倾向逐渐漫延,形成了气候,为江西较早响应武昌起义、独立埋下了伏笔。江西的独立又促进了浙江、江苏、福建、安徽独立的连锁反应。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