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地方志作为官修之作、权威性地方资料性文献,决定了志书资料工作的好坏是志书编纂成败的关键,决定了志书的资料必须是准备的,史实必须是客观的,信息必须是可信的。本文从方志资料性这个属性出发,论述了加强志书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工作中编纂地方志收集资料的过程,分析了收集资料的途径以及对入志资料的鉴别,根据新形势下的要求,阐述了对方志资料工作数字化趋势的看法。
关键字:地方志 资料 数字化
还记得彼时正在上大学的我,有一年回家后发现村委给每户人家发了一本《新北徐墅志》,翻阅这本志书,揭示了这个村过去的历史,记述了这个村兴衰的往事,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和怀乡的情节。展现了徐墅村发展的辉煌成绩。也许在那时便结下了我与地方志的不解之缘,5年后的一次机会,我成为了一名修志工作者,有幸能参与到记录常州历史、延续常州文化、传承常州文明的工作中去。地方志书是在广泛搜集一地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科学编纂而成的资料性文献。志书作为承前启后的资料性著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以志为鉴,才能鉴古通今。从地方志的定义不难看出,资料性是地方志书的基本属性。因此,资料工作是编好志书的基础工程,是决定志书编纂成败的关键。结合参与二轮志书编纂的过程,谈谈对资料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志书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
盛世修志,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地方志中保存的一大批地域资料,历来在编修国史、官员了解地情时被广泛使用,形成用志的传统。古代的地方官员履新就职首先会“览志书”,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借来图经(地方志早期的名称)了解地情民风,留下“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的诗句;宋时大学问家朱熹到江西南康任职,首先就问志书有没有,留下“下轿伊始问志书”的佳话。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有不少人了解地方志,毛泽东特别注重看志书,战争年代,每打下一个县城,毛泽东总喜欢找当地的县志看看。1941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规定:“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地方志被广泛使用,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重要功能,就是因为志书中大量的真实的资料,志书资料的重要性,决定了资料工作应该贯穿修志的整个过程。
(一)资料性是方志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从方志的性质看,地方志具有资料性、地方性、综合性、连续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其中资料性是基础,是诸多属性的存在的前提条件。著述性是志书编写要求,地方性和连续性是志书体现在资料性基础上的特征之一。从定义看,地方志是一种资料性的科学著述,所以资料性是方志的本质属性。胡乔木讲过:“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我们编出来的志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资料是志稿形成的基础,志稿是资料的有机合成,志书是资料的精加工,资料是体现志特点的直接载体。
(二)资料性是志书质量标准中的首要标准。从志书的质量标准看,资料翔实是志书质量标准中的首要标准。志书质量标准中有六条,那就是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特点突出,文风端正,编校精细,印制精美图文并茂。每条标准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资料翔实,之所以是志书质量标准中的首要标准,这是由方志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资料翔实与否,是一部志书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志书的质量,其它各项标准均体现在资料性中,并凭借翔实的资料得以突出。没有翔实准确的资料,观点再正确、体例再完备,特点再突出,文风再端正,印制再精美,也不能提供科学系统的资料,更不能成为有用于当代,流传于后代的一部信史。
(三)资料性是方志学术价值的基石。地方志有“资政、教化、存史”三大功能,而存史是基础,是前提。编修方志首要的是广泛、全面地收集资料。衡量志书的质量标准主要也是要先看入志资料是否全面、系统、准确,而全面、系统并不意味着把什么资料都罗列于志书当中,深入地审视和恰当地取舍。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史,指的是存真史,存信史,存全史。志乃信史,李铁映曾指出:“真实、准确是志书的根本”,真实准确也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在志书的编纂过程中,必须做到资料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学术性依赖资料性而存在,资料性体现在学术性当中。只有在资料性的基础上加强学术性,在学术性的原则指导下体现资料性,才能增强其价值;否则,方志的学术性就无法体现。如今判断旧志学术价值的高低,主要标准也是看其资料性如何。
二、把关入志资料的搜集与鉴别
(一)入志资料的搜集。资料征集要坚持做到博采精收,要充分占有本地地情的翔实资料。博采就是凡能设法收集的有关资料,力求收集齐全,即所谓的“宁滥勿缺”,同时注意精收,大事要事应属于精收之列。
到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时间不长,本人先后参与了《常州市志(1986~2010)》中《质量安全管理》《进出口管理》《档案事业》《慈善事业》的编辑、编纂工作,在着手搜集这些志稿的资料时,首先是依靠各单位提供的资料,毕竟作为主事者最了解本单位的事情,自己动手编辑、编纂主要是依靠各年的《常州年鉴》《常州统计年鉴》等权威官方的书籍,包括年鉴的光盘;再则是去各个单位的官网上寻找可以用的资料,同时也有一些单位会提供他们自己编写的书,譬如在此次二轮修志的过程中我们收到了市委党校提供的《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工作史》、《常州气象六十年》、《常州档案六十年》,在志书编辑的过程中有了较为可靠的参考书籍。因此,资料征集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地方各级单位编纂出版的综合、行业和企业性质的年鉴、年刊,是资料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鉴既是续修志书的重要资料和信息来源,其自身的编纂又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二是地方文献,包括各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编辑出版的反映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源流、风俗民情的出版物(书刊、影音制品)和个人著述,都是志鉴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科学性、著述性、参考性较强的内容是资料收集的重要内容。三是地方及其主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划与重大计划、工作、工程(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和调研成果、工作专题研究文章等图文、影音文献资料。四是史志、文史、统计、档案、高校和社科团体等单位形成的理论和业务研究文章及其相关材料、人物生平事迹和传记等资料。
志书如何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首轮修志以来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衡量志书质量的一个基本尺度。二轮修志是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记载对象的,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充分反映改革开放,全面真实地记载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因此在做好续志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突出反映常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常州地方特色的内容又是收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让后人了解这段时期的特色所在。
(二)入志资料的鉴别。志书贵在资料真实,这是确保志书质量的根本。资料的讹错,通常一是对于同一事物有几种不同来源的资料,并说法各异或相互矛盾;二是几种资料说法相同,但与事实相悖;三是一些资料对事实的反映具有片面性,特殊历史时期的资料尤其如此,表达往往不够准确;四是有悖于科学常理或不符合专业常识;五是原文在刊载或摘抄时出现笔误,或在节录时产生歧义和重大缺漏等。因此,资料的考证鉴别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仔细的考察和具体分析。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也确实遇到了这些问题,在翻阅以前的资料时发现,个别资料的记述由于种种原因,本身就是错的,如果不及时考证,那便会以讹传讹,这需要我们方志工作者提高鉴别能力。
资料鉴别方法主要有书证、物证、人证、理证。书证,就是广泛搜集同类书籍进行排比核对,寻找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有时需要搜集十多部书籍、图册进行逐字逐句的核对;物证,就是以实物来订正文献资料,确定文献纪录的正确与否;人证,就是以在世的当事者或知情者的说法来印证资料的真实性,可向各行业的当事人、知情者和专家学者请教,这是集中核实、考证资料十分有效的方法;理证,就是在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依靠推理判断,得出计较接近实际的结论。尤其是在需要运用统计年鉴中相关资料时,要注意数据上报的口径问题,要与当时的实际相符,而不能主观的就以当前的处理方式去编辑。
三、重视资料工作的数字化趋势
(一)地方志资料数字化的含义。所谓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实质上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搜集地方志资料的过程。通过数字化建设,使汉字信息或专业电子文件转变成通用性的电子信息。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主要建设两个系统:一是以光盘形式储存的数据库系统;二是以网络形式运转的数据库系统,其中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两种系统。无论哪个系统,都应该满足通用性、开放性的要求,即让用户(读者)能够通过电脑终端自由浏览,部分或全部的一次及多次任意检索,数据库可随时扩充。
(二)数字化建设是开发利用地方志信息资源的需要。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是宝贵的资源。作为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地方志,就其记述内容的广泛性,储存信息的全面性,咨询服务的权威性来看,它是具有战略意义和巨大价值的文化资源,其地情情报价值、信息内容价值、资料咨询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社会各界对地方志所储存的地情情报、信息知识、资料文献有效开发利用寄予厚望。全国各地读志用志的实践表明,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各行各业了解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提供资料,可以以地方志作为素材编写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可以为对外经济贸易联络、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咨询服务。所以说,修志工作不仅是功在当代,也可以做到利在当代。地方志中蕴藏着一个地区及其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信息,但是浩如烟海的志书是以传统的书籍形式保存的,如果仅靠传统的方法,读志用志首先遇到的就是信息量巨大与获取信息手段落后的矛盾,很难发挥地方志信息资源的优势。如第一轮《常州市志》(1840~1985)共有510.8万字,1213页,分三册;而《武进志(1986~2007)》共有268.8万字,1990页,分上下两册。这些志书的内容均较为庞大,书本较为厚重,查询不是很方便,而且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拥有一套完整的志书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实现了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将新编志书编入光盘进入网络走进世界,这一切都将变成现实。一个省份的全部志书内容,仅用几十张光盘就足以储存,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购买收藏;通过网上检索系统也能迅速查询到有关资料,而且无须担心资料的遗漏。
(三)数字化建设是加快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它以高效、快捷、准确、节约等优势向各种传统技术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建设基础国情数据库”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地方志作为基础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将丰富的地方志资料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使潜在的资源变成活的信息,也是地方志发挥自身资料优势,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承办的全国新方志理论研讨会2013年10月21日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强调志书不可能总是少数人看,应通过多种手段、多个途径以及各种现代化技术,由书斋走向社会、小众走向大众。因此要把地方志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快地方志数字化建设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