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常州年鉴 >> 年鉴研究 >> 内容
强化校对环节 提升年鉴质量
发布日期:2016-01-29  来源:陈 蓉  浏览次数:  字号:〖

  内容提要:作为年鉴的生命线,年鉴质量十分重要,而校对是年鉴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校对环节中,要跟着年鉴编校质量评比这根“指挥棒”,除了运用常用的“三校一读一终校”方法,还要强化编校队伍的素质,丰富和创新校对办法,确保年鉴全面、真实、完整地反映当地实情,从而成为一部精品之作。

  关键词:年鉴;校对;质量

 

  年鉴是一种具有编年史性质的出版物,是年复一年连续编纂出版的资料性文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载的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因此其质量就是生命线,就是创作精品的基本前提。而年鉴的校对质量又是推动年鉴成为上乘之作的重要一环,一本年鉴要想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准确性。

  一、年鉴校对的重要性

  校对工作在年鉴出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错误消灭在出版前的最关键的一道防线。

  (一)年鉴的性质决定校对必须精确。年鉴是为党和政府记录年度信息的资料,其大部分稿件来源于有关部门,因此记录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但由于编辑人员水平差异较大,组稿和校对工作相对困难。再加上年鉴以年为期,是纵横可比的系列性史册,并为编史修志提供基础资料,一旦有错,就会影响相当长的时间,甚至贻误后世。因此年鉴的校对工作对整本年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校对是对编辑的补充完善。年鉴从开始组稿到最后出版始终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编辑是年鉴的中心工作,但是任何稿件的完成都离不开校对,校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编辑的深加工。由于年鉴编辑部一般不单设校对岗位,没有专门的校对人员,通常实行编校合一,因此编辑人员在校对的同时也是对编辑工作的延续。

  (三)校对是对编辑的监督。一本年鉴有栏目、分目、条目,要对这些进行区分,就要通过电脑排版采用不同的格式。校对不仅要继续完善编辑,还要对年鉴中文字、图片、表格等的格式进行检查,避免因电脑操作人员的操作不慎、指令不当而出现错误。

  二、年鉴校对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地年鉴采用了多种方法完成校对工作,但在出版发行后仍然能发现一些错误和硬伤,如不同栏目内容重复、项目编号有误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责任编辑精力不够。年鉴虽说一年更替一次,但是从培训、组稿、编辑、校对到出版,要能准确反映出整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时间是比较紧迫的。因此从事编辑和校对工作意味着编辑人员要从头至尾跟进,这样一来战线拉长,精力往往跟不上,便容易有粗糙之处。

  (二)校对人员业务素质差异较大。由于年鉴队伍不时有新人进入,他们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比较欠缺,而要想将他们锻炼成合格的责任编辑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在这过程中难免会有由于业务素质的差异而导致的不规范。

  (三)校对方法仍须进一步创新。尽管我们在校对环节尽可能采用更多的方法,减少差错率,但是仍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错在出版后被找到,说明我们的校对方法仍有待提高,人工校对毕竟还有缺陷。

  三、提高年鉴质量应进一步完善校对方法

  目前,年鉴业内采用的校对方法主要是“三校一读一终校”,由编辑人员负责校对工作。一校为审校,不仅要校是非还要对稿件进行审读和编辑。二校、三校以校异同为主,除了与前一稿校红,还要重点在文字、标点、图表和规范上下功夫。读校是将交叉校对与分组读校相结合,结合出版社审稿意见两人一组边读边校,尽量避免自校的不足。终校则是统观全书进行付印前的校对,减少因责任编辑水平和个性的不同带来的差异,尽可能使全书保持较强的一致性。总的说来,这种校对方法既能有效避免因“只顾自留地”带来的全书风格不统一,又能将差错率大大降低。为了出版一部质量上乘的精品年鉴,促进年鉴整体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打造精良的编校队伍。人才是提高年鉴质量的根本保证,编辑人员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文字水平、活跃的创新思维,才能组成一支精良的编校队伍,打造一本精品良鉴。

  1.树立工作主动的责任心和耐得住寂寞的冷静心。年鉴从资料的收集、编辑到校对是一个按年度循环的周期,每个环节都要求编辑人员认真把关。编辑人员在组稿时如果能够收集到全面准确的信息,就有利于校对的顺利进行。因此就编校合一的现实而言,编辑人员拥有较强的责任心是做好编辑与校对的首要前提。此外,年鉴编校是项繁琐枯燥的工作,对编辑人员来说,只有耐得住清苦、忍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化枯燥为乐趣,达到“乐为历史写丹青”的境界。

  2.养成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年鉴校对是门学问,参加校对的人员水平高低不齐,再加上对他人编写版块了解不深,一些不易发现的问题便容易被忽略,这就不仅仅是责任心的问题,二是需要校对人员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充分掌握校对技巧,熟悉年鉴的种种规范和要求,使年鉴不论是文字、标点还是图表都有较高的正确率。通过个人自学、业务技巧传帮带等方法对年鉴新兵进行技能培训,能使新手尽快熟悉年鉴编校工作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3.重视自我总结和栏目找差提优。年鉴出版发行并不意味着编辑部的工作结束,为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磨砺工作队伍,有必要召开有针对性的业务研讨会。研讨时除了对照年鉴再找差,还可以针对校对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比。通过研讨,校对环节存在的问题更易凸显出来,校对人员的素质自然而然地在实战总结中不断提高。

  (二)丰富校对的工作方法。要想提高年鉴的校对质量,光靠编辑人员自编自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挖掘新的校对方法,创新校对流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对模式,才能减少差错。

  1.个人校对和交叉校对相结合。编校合一固然能够增强版块的正确性,但是由于编辑校对时间紧、任务重,且一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有时因为思维定势反而会忽视一些细小的差错。通过实行交叉校对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便发现容易忽视的问题和错误,尽可能减少文稿的差错。

  2.文字校对和图表数据校对相结合。年鉴作为资料性文献,不少栏目诸如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工业等都需要通过数据、图表配合文字材料进行直观的展示,这就需要图表内容与文字内容保持一致。如果数据出现差错或与文字材料反映的情况有矛盾,则会严重影响年鉴的准确性,年鉴就没有价值可言。校对时尤其要注重文字和图表数据的结合校对,每轮校对都要将图表与文字进行对照,核对数据的一致性,通看图表的项目名称、单位、排版等是否有错漏。

  3.默校与读校相结合。校对人员两人一组配合校对,一人读稿,一人审稿,这样的方法虽然费时费事,但是通过通读全文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自编自校出现的视觉盲点。读校能发现原稿的前后不一致之处,尤其是存在的语病,默校则可以避免因读校语速过快而忽略的标点、格式等错误,两者结合可有效减少错误率。

  4.编辑部、供稿单位与出版社三方联合把关。仅靠编辑部来完成校对环节是不可能的,除了责任编辑校红、纠错外,我们还可将稿件返还给各供稿单位审核,一是将校样返还给撰稿人再次核对,把好政治关、科学关、规范关,二是由撰稿人和分管领导签署审核意见,加盖单位公章,保证文稿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同时,稿件会送往出版社进行审核,由出版社提供专业审稿意见,校对人员根据意见重点在读校中加以纠正。通过多方把关的方式,确保把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

  (三)借鉴优秀年鉴,改进校对方法。校对不是自己埋头苦做就能做好的,还要经常借鉴其他地方优秀年鉴的做法并挖掘更多实用的方法保质量、促提升。

  1.实行年鉴质量保障体系。为使年鉴不论在编辑还是校对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除了配强编辑部队伍,还要有科学的工作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校对是年鉴编纂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提高年鉴质量,从初稿到付印至少要保证校对五次,由于内容繁杂,必须做到一环紧扣一环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编校人员的积极性,将校对时的工作表现与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相结合,更可以克服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此外,在不同的校对环节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注重编辑自查、交互检查、主编读校和读者反馈,营造良好的监督机制。

  2.运用校对软件。校对是编辑后和付印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编辑上的失误可以由校对来弥补,但是校对上的失误则是无法挽回的。因此在提高年鉴质量上,我们除了通过增加校对次数,丰富校对方法,还可以借助校对软件如黑马软件等,对稿件进行有效校对,识别一些基本差错。但是我们运用软件的同时,也不能放松人工校对,毕竟校对软件只能起到提示作用,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在人。

  3.加强业务培训。由于年鉴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不论是撰稿人的供稿质量还是编辑人员的编辑水平,亦或是校对人员的专业素质,都会对整本年鉴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只有保证每个环节都体现高水平、高质量,才能使校对工作顺利开展,更好地保证年鉴的整体质量。因此加强撰稿培训、岗位培训与校对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年鉴编写单位的逐年增多,年鉴的编校质量越来越受重视,2011年起,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与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合并,获奖名额大大减少,年鉴荣誉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校对工作要紧跟年鉴编校质量评比这根“指挥棒”,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完善保障制度促使编辑人员自身水平和年鉴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年鉴校对工作的思考》,夏燕妮,《巴蜀史志》,2009年第5期,P18——22;

  2.《盼继续加强年鉴编校质量工作》,杨正宏,《年鉴信息与研究》,2003年第5期,P27——29;

  3.《年鉴校对的特殊性》,陈之义,《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6期,P35——36;

  4.《浅谈如何提高年鉴的编校质量》,余胜,《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4期,P46——48。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