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出身小职员家庭。早年在常州读初中,16岁去东北姑父处谋生。适逢哈尔滨铁道学院招生,考取该院行车管理系。1933年毕业,分在中东铁路沿线工作,历任副站长、站长。后中东铁路权被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他不愿为侵略者工作,辗转浙赣铁路任副站长、站长。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苏联顾问事务处当翻译。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顾问事务处撤销,他入国防部第二厅第五处工作。1949年在接待第一个来华访问的苏联文化代表团中任翻译。该团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率领部分摄影师与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大型彩色纪录影片《解放了的中国》,他留在这个摄影队任翻译,不久便掌握了有关电影技术的基本知识。有一次苏方摄影师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向中国电影工作者介绍电影摄影、特别是彩色摄影经验时,他担任临场口译任务。1950年被分配到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研究室任翻译,从事苏联电影艺术理论的翻译介绍工作。后到新成立的中国电影出版社外国电影编辑室任翻译兼资料组长。1950——1962年,他参与翻译《党论电影》一书和《电影艺术译丛》(《世界电影》杂志的前身)的创办工作,并单独翻译苏联著名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著的《电影导演基础》。在当时电影理论书籍及教材极端缺乏的情况下,此书为培养青年电影工作者,起着现实的指导作用,至今仍被许多电影工作者作为必备的参考书。他还翻译《新闻纪录电影论文集》、《银幕上的人》等重要论著,多次担任接待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团及合作制片摄制组的翻译。在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于1955年编译《电影名词术语汇编》。1962年下放江苏盐城中学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80年重返电影界,任中国电影出版社、外国电影书籍编辑室译审,编辑《爱森斯坦评传》等书。1982年4月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