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常州名人 >> 入选常州市志人物 >> 内容
恽逸群(1905——1978)
发布日期:2016-01-17  来源:《常州市志》  浏览次数:  字号:〖

  字长安,笔名翊勋,江苏武进人。出身塾师家庭。4岁入塾读书,14岁读完四书五经,后通读《资治通鉴》、《史记》,选读《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从中领悟历代兴衰治乱的道理。以后,他努力追求新知识,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修科,想当一名科学家,走科学救国道路。由于家道衰落,一年后无力支付学费被迫辍学,进无锡电话公司当练习生、技术员。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打破了他科学救国的梦想,毅然前往上海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随即参加中国国民党,回武进组织成立第一区党部,任执行委员。武进县党部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宣传部长、常委兼工人部长等职。1926年经国民党苏常道特派员乔心泉(共产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负责中共常州临时混合(党、团)支部工作(后成立中共常州市独立支部,任干事)。1927年春,率领各机关团体、学生3000余人,迎接北伐军入城。接管县政府后,以县党部常委身分,提出“解除商团武装”、“铲除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武装工人纠察队”、“实行8小时工作制”等市民10项要求。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常州笼罩在白色恐怖中。担任中共武进县委常委(次年2月任书记)的恽逸群,一面坚持组织工人斗争;一面把家中数十亩田地抵押借款得银1000元,创办逸仙中学,作为党的地下据点,积极发展党、团员,培植革命力量。有人讥讽他“卖田借债干革命,长安真是书呆子!”他听了一笑置之。不久,他遭逮捕,解送南京。旋经营救出狱,继续回武进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开展抗租、减租斗争。次年调任中共宜兴县委书记。1929年转往浙江萧山湘湖师范学校任教,并先后担任中共萧山县委书记和浙北特委秘书长。这一时期,他在学校和农村建立了十六七个党支部,党员从50多人发展到100余人。在湘湖师范,他坚决抵制国民党的反动政治教育,组织学生阅读马列主义书籍;在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吃大户”避荒和抗租减租斗争,从而使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当时敌人惊呼:“湘师成了共产党的窝!”“中共浙江省委就在湘师!”反动军警曾3次到湘湖师范搜捕,但得到校长和广大师生掩护,未遭重大损失。

  1930年,浙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特委书记被捕牺牲。他代表特委去上海向东方局汇报请示。东方局决定撤销浙北特委,令他在上海等待分配工作。由于形势变化,一度和党失去联系。1932年8月,他投身上海新闻界,历任新声通讯社记者,《立报》编辑、主笔。1934年恢复党的组织关系。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以其对国内外政局特有的洞察力,连续几天撰写评论,预见西安事变有和平解决的可能,不久得到证实。从此,《立报》评论被认为是舆论界的权威而受到外国报刊重视,塔斯社驻沪记者奉命逐日把《立报》评论用电报拍回莫斯科。他赢得了舆论界“慧星”的声誉。

  1937年上海沦为“孤岛”后,在日伪压迫下,进步报刊纷纷关闭。他奉命留在敌后,进入挂美商招牌出版的《大美报》任编辑,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中坚持战斗。同时,党在上海用英商招牌出版《导报》、《译报》,他分别担任主笔、总编辑等职务。除为两报撰写评论外,还为《大美报》、《华美晨报》、《循环报》组织撰写社论。尽管每天都有被捕和暗杀的危险,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夜以继日地工作,使沦陷区的人民从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听到党的声音。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然发表诬蔑抗战、鼓吹投降妥协的汉奸言论。他立即在上海《导报》发表《异哉汪精卫之言》予以痛斥,揭露了汪精卫的汉奸嘴脸(不久,汪逆公开投敌)。这是全国报刊上第一篇声讨汉奸汪精卫的檄文,赢得广大读者和国内外舆论界的高度评价。日伪特务曾将他列入黑名单,准备暗杀。1939年,党通知他转移到香港,主持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香港分社工作,并兼任《二十世纪》杂志编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为日军占领,他根据党的指示重返日伪统治下的上海,在潘汉年的领导下,打入《新中国报》和日军特务机关岩井公馆,为党收集、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同时,他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撰文批驳日伪的反动宣传。1944年10月,被日军宪兵队逮捕,备受酷刑。由于他的机智,敌人抓不住任何证据,在日军投降前夕终获释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奉命进入苏北解放区。此后曾在苏北、山东等地,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大众日报》、《新民主报》等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并任华中局政治秘书、代理宣传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重返上海,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社长和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并精心筹建华东新闻学院(自兼院长)、恢复复旦大学新闻系(兼系主任)。

  1952、1955年,在“三反”运动和所谓“潘杨事件”中,蒙冤被捕,羁押10余年之久,并开除党籍。到1965年,才被假释出狱,派到江苏省盐城阜宁中学图书馆当管理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的折磨。1978年5月调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12月患病逝世。1980年平反昭雪,1982年撤销开除党籍的处分,恢复党籍。

  恽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素有“活词典”、“百科全书”之誉。在浙北工作时,有一次他应邀到杭州召开的经济学年会采访。经济学家马寅初致开幕词,滔滔发言,不用底稿。恽逸群只是悉心静听。会后凭记忆,很快就写出马老及其他人的发言要点,送马过目,马未增减一字,即认可发稿。第二天,上海各报抢先刊用,而CC系在杭州的《东南日报》,却报道迟缓,落在上海各报之后。该报负责人以优厚待遇相许,挽他留在杭州工作,被其拒绝。

  40年代后期,他应《新华文摘》之约,在没有任何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全凭记忆,写出了颇孚盛名而至今尚为现代史学家推崇的《蒋党真相》。接着,他又全凭记忆,在山东《新民主报》值夜班期间,写出了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的简历及派系等情况,在新闻界传为美谈。

  恽好学不倦,即使在身处逆境期间,仍努力学习,先后读完了《马恩选集》(四卷)、《列宁选集》(三卷)。他敢于说真话。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时期,他冒着杀身之祸,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动言论进行批判,对“左”倾错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在读林彪为《毛主席语录》炮制的《再版前言》时,深感不安,在一封给中央某领导人的信中指出:“武器(指理论)可以杀敌人,也可以杀朋友,杀自己兄弟,也可以自杀。”1973年,他以非凡的勇气,奋笔写出《平凡的道理——略谈个人崇拜》一文,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用几千年来领袖人物的成功和失败,阐明一条古今中外绝无例外的普遍规律——“凡是把国家最高领导人(不论他的称号皇帝、国王、元首、总统、主席、总理、首相、总书记或第一书记)神化的;(不论说他是‘天纵圣明’,是‘救世主——大救星’或是‘几千年才出现一次的天才’),必定有奸人弄权,篡夺权力。只有极端糊涂的人,才会相信自己是天生的圣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不会犯错误,不会受人蒙蔽、愚弄,因此长期受奸人的愚弄,至死不悟”。他列举了许多历史故事和50年来的几个人物来加以说明:“一个据说是从未犯过错误的,叫饶漱石,一个据说一贯正确,叫林彪;一个是天才的领袖,叫陈绍禹;一个发明创造了两句口语:‘信仰主义,要达到迷信程度;服从领袖,要达到盲从程度’,叫做周佛海”。他辛辣地揭开曾经笼罩神州大地的幕布,指出“蓄意篡夺权力的奸人,就千方百计地提倡个人崇拜。把最高领导人宣扬为几乎全知全能的超人,大树特树其绝对权威。一面用无数面凸镜包围最高领导人,让他终日陶醉欣赏自己的高大形象,逐渐脱离群众;一面就利用最高领导人的信任,以封住群众的嘴。领袖成了偶像,群众成了崇拜偶像的愚民,天下大事就不难任凭他为所欲为了”。他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欺骗一个人总比较容易,欺骗多数人就极困难;长期欺骗一个人,虽困难而有可能,要长期欺骗多数人就绝无可能。”历史的进程已经证明了他的论断。此外,他还写了《论新八股》、《也谈儒家和法家》等文。

  这些文章,在当时颠倒黑白的时代,几乎每一篇都可以处死刑。但他关心党和人民的命运远远胜过关心自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弟之遭遇,非楮墨所能宣。但既未抑郁萎顿而毕命,亦未神经错乱而发狂。平生以‘不为物移,不为己忧’自律,经此二十年检验,幸未蹈虚匮。”他作为一个忠诚坚贞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其秉性是刚正不阿,在任何情况下,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我对于自己认为不妥的事,不论对方的地位多高,权力多大,我都要说明我的看法和意见。”有一次,他在病榻对一位看望他的教师说:“我的病不要紧,可是国家怎么好啊!”“别人不知道江青的底细,她要做皇帝啦!”“现在的报纸都在撒谎,他们在欺骗人民啊!”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恢复自由,制订了庞大的写作计划,决心修订再版《蒋党真相》,撰写2部《前卅年政事见闻实录》和《民国史话》等书。在他晚年最后一个春节期间,几乎完全放弃了休息,日夜伏案校勘《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但令人惋惜的是,1978年12月,他匆匆离开人世,有些写作计划未能如愿实现。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