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常州人。父早卒,家贫。1916年,小学未读完就考入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两年后正式转入馆中工作。其时,馆内成立活动影戏部(次年改为影片部),出于好奇,经常去看拍片,对电影产生兴趣。1920年,上海发生洋行买办阎瑞生勒死妓女图财害命案。他受人之托,将该案写成剧本,拍成电影。上映后卖座率很高,这更加触发了他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欲望。随后,为商务电影部编写了第一部电影剧本《好兄弟》。接着,由他编写的《江浙大战》被推上银幕。随着对电影艺术的熟悉,1925年,他独立编导的电影《醉乡遗恨》与观众见面,获得社会良好反映,商务印书馆立即将影片部的制片工作交给他负责。1926年,商务印书馆将影片部改组为独立机构,成立国光影片公司,他任剧务主任,主持编导工作。一年内,先后编导《母之心》、《不如归》、《马浪荡》3部影片。后与经理发生矛盾而辞职,加入长城画片公司,与陈趾青合拍《一箭仇》,影片以农民群众与恶霸地主斗争为题材,虽然武侠色彩较浓,但却表现了强烈的爱憎,上映后受到社会好评。其时,电影界掀起拍古装片的热潮,他先后导演《石秀杀嫂》、《武松血溅鸳鸯楼》等古装片。嗣后,导演了《大侠甘凤池》和编导《妖光侠影》、《江南女侠》等武侠片。1929年起,先后到昌明、大中华、百合、联华、艺联、新华等影片公司任编导,拍摄《秘密宝窟》、《蛇蝎美人》、《良宵》、《四姊妹》等近20部影片,其中有声片《红羊豪侠传》,是一部描写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过程的影片,揭露了清廷的腐败,赞扬了农民的斗争精神。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度去内蒙古拍摄傅作义部队抗击日军侵略的纪录片。尔后,仍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电影编导工作。这一时期,经他编导的电影有《飞来福》、《地狱探艳记》、《白蛇传》、《随宫春色》、《双珠凤》、《三娘教子》、《化身人猿》、《女鬼》、《僵尸复仇记》等20余部电影,其中有巴金小说改编的《家》(上下集)等。抗战胜利后,他长期受聘于上海民营公司拍片,也曾在国民党中央电影摄影场拍过影片,大多为凶杀、恐怖、侦探和爱情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儿童片和戏曲片的拍摄上。1958年,在天马电影制片厂导演儿童片《兰兰和冬冬》,接着又在海燕电影制片厂导演《好孩子》。1961年,又与应云卫合作,导演彩色戏剧片《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将周的杰作《徐策跑城》和《下书杀惜》搬上银幕,为保存麒派艺术精华作出贡献。同年,杨与俞仲英合作,将轰动剧坛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银幕,此片极受观众欢迎,获1963年《大众电影》举办的第二届“百花奖”最佳戏曲奖,并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1963年,在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的优秀童话《宝葫芦的秘密》改编成电影剧本,此片受到全国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他导演的戏曲片锡剧《庵堂认母》、闽南戏《陈三五娘》受到观众好评。
他一生为电影事业奋斗,成为我国最早也是作品最多的电影导演之一,先后编导的无声和有声片以及彩色片达100余部,在电影界中有“百部导演”之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突遭袭击,不久含冤去世。生前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市第三、四届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