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孟可权,常州人。出身贫苦家庭。18岁到上海谋生,帮大哥管包饭帐目。1931年夏,入上海地方自治训练所受训。“九·一八”后到兰州二哥处谋职。余暇,为《大公报》写一些通讯。1935年,与该报记者范长江结识,并和范从兰州、经宁夏、河套到绥远等地采访,事后协助范长江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次年,日军侵入绥远,爆发百灵庙战役。经范长江推荐,任上海《新闻报》驻绥记者,赴前线采访,向上海发了百灵庙和红格尔图等地战情专电。“七七”事变后,他到张家口采访,消极抗日的刘汝明部,扣留了他的新闻专电。他出于记者肩负的职责,没有向刘汝明屈服,张家口失守后,撰写《可痛的张家口》通讯,揭露刘部怯战。接着到国民党第十三军汤恩伯部采访,不久,该部驻地南口被日军突破,他退到大同,写成《在南口迂回线上》,由范长江带到上海《大公报》发表。从此,又被该报看中,聘为战地记者。大同失守,他再退太原,采访平型关战役和晋东战役,先后写成《退守雁门关》、《大战平型关》、《晋东鏖战记》等通讯,期间结识周恩来、肖克、彭雪枫等。10月,日军兵临太原,他随同周、彭同乘一辆汽车向临汾撤退。过了黄河,按周恩来指示,在潼关发出八路军坚持在黄河以北抗战的专电。旋至西安,与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林伯渠建立密切联系。他继范长江之后,从华北战场渡过黄河到延安采访,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热情接见,并将毛泽东的讲话发了专电。
1938年,他采访中条山战斗和潼关炮战。7月武汉会战。他从西战场至江西,任《大公报》驻南昌记者,与范长江等筹备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后到“南浔”线随军采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任《新华日报》记者。不久,到桂林任国际新闻总社经理。当时“国新社”的主要任务是将中共的抗战主张、消息编成专稿,发往外界。通过国外报刊的介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共抗日的真实情况。国民党视“国新社”为眼中钉,社长范长江避走香港,“国新社”工作由孟主持。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李克农领导下,孟负责社中人员安全转移,还按党的要求,安全转移了社会上一批又一批爱国人士,直到将所有人员疏散后,自己才离开桂林去香港。1943年,他奉党的指示,以南洋华侨银行董事长的身分到上海,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他立即参加《文汇报》复刊工作,任采访部主任,并全力支持《文萃》杂志创刊,兼总经理。同时,与柯灵筹办《周刊》杂志,支持刘尊棋、陆诒创办《联合日报》、《联合晚报》,以及为恢复“国新社”上海办事处而奔波。他派记者驻南京,到梅园新村随时听取党的指示,支持上海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游行,为遭特务殴打的《文汇报》记者李肇其、麦少眉伸张正义。1947年,“国新社”受特务监视,记者转移到任重家发稿。不久《文汇报》、《联合时报》被国民党查封,他被迫撤离上海,到“国新社”香港分社工作。解放后,历任天津《进步日报》经理、《大公报》副社长、中国新闻社理事、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60年代初被派到香港任《文汇报》社长。1967年,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1980年平反昭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