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午乔,号药农,常州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自费留学日本东京药学专门学校。光绪三十四年,当选第一届中华药学会书记。次年,考进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生药学和化学,后参加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回国。曾任浙江都督署药学局局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内务部卫生局科长、代理司长。1914年,到浙江医药专门学校药科任教授,致力生药学研究。当时我国制药业还是空白,奎宁、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常用药品都靠进口。他呈书教育厅建议“医药分业”,认为公立医药学校药科不能与医科混为一个学科,应扩建药学院,重视国内药材的研究生产。他与徐伯鋆合编的《现代本草生药学》(上册)是我国第一部生药学教科书。以后,他的学生叶三多又续编下册,这两本书直到解放初,一直是我国药学院校的主要教材和参考书。他是宋代自有“生药”名称以来,最早在内容上加以中西贯通研究的学者。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编审委员会委员、药学译名审查委员会委员,专门从事生药学研究。为了发展中国的药学研究事业,他为卫生部拟订《中央研究院拟设中药研究所计划书》,先后撰写《历代本草变迁沿革史》、《中国新本草图志》(第一、二集)及《历代本草史论》等药学著作,成为30年代整理研究本草的代表作品。
1935年,赴北平研究院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继续从事药学研究和本草考订鉴定工作,与钟观光等实地调查药草,采集标本,完成《祁州药志与川续断科之生药研究》、《祁州药材之观察》、《关于生药学之学术探讨》和《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华北之部)等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家居从事研究。1938年,应上海新亚药厂聘请,任该厂技师,发表《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之鉴别》、《五加皮与五加皮酒之中毒论》等文章。1941年受新亚药厂委托,到北平创办新亚药厂华北分厂,任厂长兼总技师。为摆脱日商对西药的控制,4年中,他先后提炼出300多公斤麻黄素,除供国内需求外,远销英美等国家。他在主持药厂的同时,还兼任北大医学院教授、中药研究所研究员。1943年,帮助北大医学院筹建药学系,任系主任兼教授。这段时期,他发表6篇论著,其中《国药与本草之科学检讨》,阐述中药一千数百种,共50万字。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历任北平陆军医院上校司药、药局主任,北平医学院教授,中国药学会监事,北平分会副理事长,《中华药典》第二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解放前夕,去沈阳医学院任教。北平和平解放后,他立即向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上书《研究中药之经历及今后继续研究未竟工作之愿望》,提出研究中药、减少西药进口的意见,希望返回北京医学院任教。1949年8月,卫生部批准他回北京医学院任教授,兼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筹备处中国医药研究所顾问。1955年12月,中医研究院成立,调任该院研究员,兼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教授。主要论著还有:《实用生药学》、《驱虫生药山道年和本草鹤虱的关系考》、《国药生药学之研究与中国历代本草沿革变迁的关系》、《国产地黄类生药学的研究》、《新药典内国产生药中关于采用生药原植物的基本问题》、《本草纲目的版本》、《中国历代本草简介》、《神农本草经三品异同考》和《药用黄芪本草学及生药学的研究》等。其中《本草新诠》全书100余万字,但未能最后定稿,后由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整理出版。生前撰有大量的生药、本草考据、药史和版本鉴定等药学著作,发表50余篇论文,为中国的药学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生药学泰斗和药材学奠基人”。另外,他还爱好诗词书画,著有《去非草堂诗集》(2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