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永祥,号仆如,常州人。出生于贫困家庭。父曾在镇江沈家公馆当佣人。本人只读过几年私塾。13岁到家兄公愚工作的镇江合兴盛五洋商店学徒,不断学习新书报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接受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后,同其他爱国青年发起组织爱国团,上街演说,抵制日货。并以“长啸”笔名在报上撰文揭发了店老板深夜改换商标、贩卖日货的见利忘义的行径。老板发觉后,将他兄弟俩解雇。公愚鉴于公朴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尽办法找到工作供他上学。1920年秋,插入镇江润州中学。第二年毕业,考入武昌文华大学附中高中。一年半后,因参加反对学校医虐待学生的学潮被开除,转到上海沪江大学附中就读。1924年,高中毕业升入沪江大学。因生活困难,开始半工半读,进图书馆工作。次年经校长刘湛恩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运动,他参加罢课游行,并代表该校学生任上海学联工人科长,肩负联络之责。通过这场斗争,他进一步看清了北京政府的反动本质。1926年初,他毅然弃学去广东参加北伐军,在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前敌总政治部工作。1927年初回到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离开部队,组织环球通讯社,从事新闻工作。而蒋介石的新闻检查比孙传芳还厉害,不仅没有新闻自由,有时还硬逼去刊登违背意愿的文章,否则不让邮寄。这时,美国黎德大学正为中国学生设奖学金,招收中国学生去留学,他应征入选。1928年8月,他告别新婚几个月的妻子,赴美国黎德大学政治系留学。为了生活,他在那里半工半读。同时,为邹韬奋办的《生活》杂志,写了数十篇“海外通讯”,希望“中国的政治,不要重蹈美国为资本家所把持的覆辙”。
1930年毕业后,他前往纽约、欧洲作社会考察。冬天回到上海,继续筹组环球通讯社,任社长。他最初对国民党“九·一八”抗日宣传还有一些相信,但待“一·二八”上海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暗杀著名爱国人士邓演达,镇压爱国人民抗日活动的罪行逐步暴露,他说:“蒋介石不配作中山先生的继承人。”他决心开展社会教育,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
1932年初,李公朴与邹韬奋等在上海发起筹办《生活日报》,由于国民政府的阻挠,未能出版。12月得到《申报》总经理史良才资助,创办《申报》流动图书馆。翌年2月办《申报》业余补习学校,6月办《申报》业余妇女补习学校,8月增设分校,并在图书馆设读书指导部,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1934年11月,史良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申报》开辟的进步栏目《读书回答》无法继续。他和艾思奇等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任主编,刊载“读书回答”内容,并将《申报》图书馆、《申报》业余学校等“申报”二字,均改为“量才”,既以谐音表示纪念,又免受《申报》转向的影响。1935年《读书生活》扩充为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资本论》、《大众哲学》等许多传播马列主义和社会科学的重要读物,团结工人、职员、小店员、失学失业青年,提高他们的觉悟,一起制止内战。到1936年底,图书馆的书籍由2000册增加到3万册;补习学校由1个增加到8个;学生人数由开始的二三百人增加到4600人,其中许多学生成为当时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分子。
1935年“一二·九”运动使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高潮,他被选为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积极参加上海各界的群众救亡运动。次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他又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参与救国会宣言和《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的起草。呼吁全国各政治力量团结,共同抗日,停止内战,制定共同抗敌纲领,建立统一抗敌政权。正当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1936年12月23日凌晨他被国民政府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救国会其他负责人沈钧儒、史良等,这就是“七君子”事件。不久,他被押到苏州江苏高等法院看守。在狱中,他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严词驳斥高院所谓“危害民国”的“十大罪状”,拒绝了杜月笙、钱新之等要他写悔过书,以及蒋介石请上庐山“晤谈”的诱饵。后在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起的“救国入狱运动”营救下,国民政府被迫将他们释放。1937年8月李出狱,不久便到山西任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和宣传部长,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同时应阎锡山之请,在太原创办民族革命大学,任副校长。在山西发表《全民抗战的必胜过程》、《怎样挽回危局》等许多文章。后看清了阎伪装进步的用意加之晋南战局急剧变化,于同年12月底到汉口,将在山西等地发表的文章汇集《全民动员论》出版。接着,与沈钧儒创办《全民》周刊。由于他在太原办过全民通讯社,很多人都称他为“全民派”。1938年7月,《全民》与邹韬奋主编的《抗战》合并,改名《全民抗战周刊》。
1938年6月,战争已向武汉逼近,他为了动员广大人民保卫武汉,到处奔走呼号,到学校、工厂进行演说。正当群情激昂的时候,当局勒令解散武汉民先、青救、蚁社等8个进步群众组织,并逮捕汉阳兵工厂几个酝酿罢工的工人代表。李很气愤,去找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长兼武汉卫戍司令陈诚论理,要陈释放被捕工人,两人发生争辩,陈指责他是罢工煽动者,将他扣押。旋经周恩来多次与陈力争,李被关一个多月,才获释。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他先撤退到重庆,尔后与夫人张曼筠经成都,于11月24日辗转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在对边区的行政、生产、民众运动、教育工作进行参观考察后,建议组织抗战建国教学团,到敌后去从事抗战教育和群众工作。他的建议得到党中央的赞赏。抗战建国教学团随即由抗大、陕北公学、鲁艺等学校的十几名青年组成。1939年6月,李率领他们到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一带活动。蒋介石知道后密电河北游击总司令部鹿钟鳞,嘱他对抗战建国教学团的活动“严予查禁”,后又密令国民党在敌后的反共将领朱怀冰,要他抓到李就枪决,但因彭德怀、贺龙派人保护下,蒋介石的阴谋未能得逞。
1940年,他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出版,如实反映了他目睹的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戳穿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种种污蔑。12月底,他从解放区到重庆。次年发生皖南事变,他将全家搬到昆明。以青年会作为活动基地,组织青年读书会,出版《青年周刊》,经常作公开演讲,呼吁团结抗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1942年底创办北门书屋1944年,昆明民主运动蓬勃发展,他把书屋扩展为北门出版社,请闻一多、光未然等组成编委会,出版进步书刊,并系统编译“北门小丛书”,出版《孩子》月刊,还以“求真出版社”名义,出版中学生辅导读物,为西南文化出版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1944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在昆明成立云南省支部,他立即参加,被推选为支部执行委员。从此,他经常和闻一多一起参加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群众性大会。1945年春,自称是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头子刘健请他去重庆委以教育界“重任”,被他断然拒绝。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新民主主义论》等文件,相继在《新华日报》刊载。北门出版社立即协助西南联大中共地下组织翻印数千册,在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同时和闻一多等编委商议,出版《民主》(民盟机关刊物)增刊,请中共地下党员担任编辑工作,贯彻了坚持抗战、扩大民主阵地的方针。
1945年10月,他应邀出席重庆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时救国会正好也在开会,改名中国人民救国会,他又被选为中央委员。接着,与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主编《民主教育》。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制造“一二·一”流血惨案,杀害学生。消息传到重庆,他气愤异常,多次发表演说,谴责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的暴行,并挥笔撰书挽联,以示悼念:“要独裁残杀学生之政府从来没有好结果,反内战代表人民的公意不久一定会成功。”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2月10日,重庆各界在校场口召开大会,庆祝会议成功。国民党特务为破坏这次大会,派出打手捣乱,李是大会主席团成员和大会总指挥,受伤最严重,头部伤口长2厘米多。周恩来闻讯后,亲自赶到会场,用自己的车子将他送到医院。后周恩来去看望他时,他说:“为了和平民主,为了祖国统一,我受点伤算不了什么,我要更加坚强起来,力争人权、民主和自由。”5月,李回到昆明,他不顾国民党特务的恐吓和威胁,仍积极投入民主运动。6月以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部署即将完成,民主运动面临的形势愈来愈险恶。他说:“为了爱国,我们得随时准备死。”接着,昆明各界人民组织争取和平联合会,发起争取和平签名运动。国民党特务大肆散布谣言,说:“李公朴奉中共之命,携带巨款来昆明密谋暴动。”于是民盟昆明支部由他和闻一多、楚图南等出面,先后举行3次记者招待会,阐明民盟的政治主张和对时局的态度,声明民盟并非暴力革命团体,只以和平方式争取民主,决不搞暗杀暴动。但特务却加紧了对他的暗害,经常有形迹可疑的人到北门书屋附近活动。他预感到自己可能被暗杀,曾对家里人说:“我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进来。”7月11日晚10时许,在昆明学院小坡路回北门街住处时,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