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沐润,字文之,号柯亭,别号柯亭子等,祖籍河南祥符(今开封市),先世移居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在清咸丰六年(1856)时曾任金坛县知县,咸丰十一年任常州知府。(但其时常州城在太平军手中,他恐怕未到职)
周沐润于道光十六年(1836)考中进士。他的先世与林则徐关系很好,林则徐赞誉他为“谢安子弟佳难得”。他还担任过嘉定知县,上海知县,长洲知县,常熟知县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他在上海辅助清廷的总兵守上海。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开辟为租界。这时候英国人在上海洋泾浜那里要强行扩展租界,当时上海道台都同意了,但他却以一个县令上抗道台,外拒洋人,坚决不准。他对清廷屈辱议和实质投降、割让租界、割地赔款等有着强烈的愤慨。这在他的诗中多有反映,如《沪渎佐幕》:“热血喷肝膈,笔舌杀鬼虏……,不杀士不勇,不勇国不武。吾言岂狂谬,天地须一怒。”将侵略者称为鬼虏,要求天地一怒,人民勇武,杀掉侵略者。又如《京口》:“将军原不为苍生,一令仓皇勿闭门。天堑枉分南北险,府兵空藉古今名。风驱怒魄山无色,月堕落江鬼有声。我本钩鳌沧海客,要将无义饵群鲸!”在讽刺“将军不战”、“府兵无用”的同时,表示要将无义之辈(指投降者和侵略者)扔到大海里去喂鲸鱼。又如《杂书夷事》:“筹边无策与浮沉,万古阴山直到今。江海雄关原地利,华夷互市岂无心。红桥风月催人老,白渡烟波使我深。无底漏厄谁塞得,要填冤愤作微禽。”抨击朝廷“筹边无策”,海防边防都没有办法,随便它浮沉。红桥(虹桥)、白渡都是上海的地名,现在都变成了租界,所以看到这些地方的风月、烟波就觉得不是欣赏,而是使人变老、忧深,感到深沉的悲痛。这样无底的漏洞谁塞得住呢?
看来周沐润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还在诗文中抨击官僚政治、科举制度等,斥责沉重的赋税是“苛政”,朝廷的律例是“杀人”,说得够大胆、尖锐的。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革职遣戍了,周沐润还在《客从粤中来》诗中照样歌颂林则徐:“岩岩林制军,万鬼不敢觊。”“妖雾一炬空,颂声海天沸。”
周沐润还喜欢写对联。他有一副写在常熟县署门前的对联比较有名:“五日风,十日雨,岁乃常熟;九年耕,三年食,民其姑苏。”将县、府名(常熟、姑苏)嵌入对联中,也很雅合。不过,他敢于指斥时弊,直言无隐,恐怕清廷也不会欢喜他,官场上得罪的人也不会少,结果他写对联弄出事情来了。他曾给两名妓女写过对联:其一是给一个叫如意的妓女写的:“都道我不如归去;试问卿于意云何?”联句中第五字嵌有“如意”两字。其二是赠给一个叫储富金的妓女的:“我富文章君富艳;兼金身价断金情”。联句中第六字嵌“富金”两字。周沐润这两联句中有自夸之意,但无足深病。不过,他还是被人参劾说“挟妓饮酒”,结果被发配到新疆。
清朝以至民国初期,士大夫中很流行赠妓联,大都是文人士大夫诗酒流连、觥筹交错之后,酒酣耳热之际,落笔着墨,为那些周旋在身边的妓女所题,算不得什么问题。如纪晓岚为一位名叫小如的妓女题联:“小住为佳,小楼春暖,得小住,且小住;如何是好,如君爱怜,要如何,便如何。”全联分别四次嵌入“小如”二字。一生自诩道学的曾国藩,在金陵时微服游秦淮河,“青楼中有妓名春燕者,温柔儒雅,吐属尤佳。曾公奇之”。赠一联云:“未能免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惊春去了;谁能谴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联中倒数第三字嵌入“春燕”二字。据说他后来在天津时,还为一妓名大姑者题联曰:“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地销魂。”联句中第一字嵌入“大姑”二字。为什么这些大官们写赠妓联都不要紧,周沐润写了却变成犯罪了呢?这恐怕只能从对联之外去理会了。后来周沐润咸丰年间又被起复任用。
咸丰六年他任金坛知县时,打退了太平军的攻城。当年六月,太平军击破江南大营后转攻丹阳,八月初燕王秦日纲率兵围攻金坛。金坛攻防战历时一个月,双方投入三万余兵力,金坛未被攻破。究其原因,一是防守准备工作比较得力。周沐润得知太平军与清军在丹阳激战后,立即加强了金坛城的防守措施。于金坛两水关外筑了堤坝,并设有梅花桩。当时由于天旱,城内缺水,周沐润便命令抓紧从坝外车水入城,以利固守。他还下令将城外沿城附近的民居全部拆除,不让太平军利用。二是城守有外援支持。先是有游击李鸿勋率部三千人入城助守,后有清总兵虎嵩龄、都司陶茂森等先后带兵前来增援。城内火药告急时,清军又增送火药通过泅水运进城,后来清军都司冯子材又率援兵冲入城内。这些不仅为守军补充了作战物资,更是鼓舞了人心、士气。也说明了太平军防守不严。三是守城很坚决。太平军围困金坛后,采用了架云梯、挖地道、修堡垒进逼、火药炸等各种办法多次攻城,金坛城数次危殆。如一次县城火药局起火,太平军乘势攻城(恐怕这是太平军里应外合的行动——笔者注),李鸿勋督兵坚守城墙,周沐润带团练在城内救火并加强巡哨,挫败了敌军的进攻;一次太平军的地道已打通到城内,太平军从洞中进城,但仍被截杀后退回;一次太平军前队已炸开城墙,后队乘势冲杀进来,但清军全力抵抗,太平军进攻仍然受挫。四是秦日纲受天王洪秀全密诏于八月三十一日率精兵三千返回天京,九月一日就发生“天京事变”:他和北王韦昌辉等对东王府发动突然袭击,杀死了杨秀清。主将一走,士无斗志,清军乘机反攻,太平军便撤走了,金坛解危。金坛军民因“剿匪大胜,县城解围,余匪败窜”而受到朝廷褒奖。其中周沐润也是有功之臣,他于当年十月被调任常熟县知县(常熟是大县)。
周沐润是坚决与太平军为敌的。咸丰十年春,太平军又一次摧毁清军江南大营,接着横扫苏南。当时任常熟知县的周沐润曾带领地方武装收复了已被太平军占领的江阴,因而被清廷授予知府衔,就是享受知府的待遇。但不久太平军黄文金部突袭常熟,很快攻入城内,周沐润逃往苏北海门、通州一带,他在此设局敛捐,招募乡勇(还乡团)。后来他带领“还乡团”过江袭击常熟,但被打败,他又逃往苏北,直到淮军克复常熟后才回来。
周沐润著有《蜇室诗录》、《柯亭诗抄》、《复素堂文集》、《复素堂文续集》等。
(见《清代人物大事记》,《对联技巧》,《清史稿》,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钱仲联《清诗纪事·道光卷》,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全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