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常州地方官 >> 内容
姚莹
发布日期:2015-03-02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任武进县知县。
  
  姚莹于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后入粤督百龄幕府。嘉庆二十一年任福建平和县知县,办事干练,诛奸抑暴,“所至鸡犬不惊,民无扰攘,风俗一变”。次年调任福建龙溪知县,无论贫富,秉公断狱,漳人大悦,被誉称“闽吏第一”。嘉庆二十四年调任台湾知县,后任噶玛兰(今台湾东北宜兰平原)通判。他多方规划,建造城垣衙署,捐款助修台南学府,改作邱山书院,大力鼓励垦荒,兴利除弊,积极促进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团结友好,对开发此地作出积极贡献,因而深得民心,声震一时。后因别案受害革职,“台人大失望,群走道府乞留”。姚莹生活俭朴,一身廉正,两袖清风,他解职离开台湾时,父亲逝世于鹿耳门,抵福州后,拟“谋其父灵榇及亲属返桐城”,竟以贫困不能成行,后得到其友人闽浙总督的资助才得成行。姚莹于道光十一年三月至京都,与龚自珍、魏源等相交游,讲究经世之学,关注国计民生和时政利弊。道光十二年至十四年,姚莹先后任武进知县和元和知县。在武进时,“政治明敏,慈惠好施,捐造风神庙以冀雨旸时若,浚孟渎河”。他负责完成了孟河、德胜、藻江三河疏浚的重大工程。道光皇帝诏谕朝廷内外大臣举荐人才,姚莹为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所器重,力荐朝廷,皆认为“可大用”。林则徐推荐姚莹的评语,尤为恳切,他说姚莹“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任闽省闻其历著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武进士民,至今畏而爱之”。于是,姚升为高邮知州,未到位便调任淮南盐监同知。道光十六年(1836),道光皇帝召见姚莹,“察其才,具明白谙练”,于是次年授其为台湾兵备道,赏加按察使衔。他在任上注重文教,即使军务非常繁忙之时,“犹不忘整顿台南的海东书院”,“拿出家藏书目,供在院业诸生学习”。嘉义县发生大地震时,他立即开展救灾工作,并与达洪阿带头捐出养廉银,推动社会捐助,因此他深得当地民众信赖。后来他被革职离台时,军民夹道跪拜二十余里,”可见其威信之高。
  
  姚莹是近代文学家,他是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姚鼐的从孙,名列所谓“姚门四弟子”,为桐城派古文家。他的论文继承桐城派的“义法”说,使文章“关世道而不害人心”,“善持论,指陈时事利病,慷慨深切。文笔骏利而富于感情”。他的文章除阐释情理者外,包括书信、传记、杂文等,“举声音笑貌、性情学术、经济学问、志趣识见及至家声境遇,靡不悉载以出”。他的诗大都是写自身感受,或吟咏性情和山水风物,或抒发宦途摧挫之感、忧时悯民之怀。诗风以盛唐为宗,兼有汉魏古诗的影响。
  
  姚莹最著名于世的是他在台湾抗击英军入侵。他是鸦片战争时期领导台湾军民英勇抵抗英军侵略的著名爱国官员。他与林则除、魏源同是当时主张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近代科学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的代表人物。
  
  姚莹于1837年第二次抵台。当时台湾镇总兵达洪阿“性过刚,同官鲜与合”,姚莹至台后,彼此“亦有龃龉”。历经两年,姚莹待之以诚,达洪阿深为佩服,某日登门谢过,对姚说:“武人不学,为君姑容久矣,自后诸事悉听君,死生祸福愿与共之。”于是结成兄弟之交,相互团结合作,为以后战胜英军入侵创造了条件。
  
  道光十八年,清廷开始查禁鸦片,姚莹积极支持、大力查办。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后,姚莹对英国军事侵略保持警惕,认为“夷情狡谲,绝其贸易,有事用兵,此亦事势之必然者”。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与总兵达洪阿同心协力,积极筹防,加紧训练军队,改善武器装备,添置军事设施,组织团练乡勇使之协防,清除汉奸,稳定后方,制定台湾十七口设防图等。后来从1840年7月到1842年3月,姚莹带领台湾军民抗击英军入侵共取得五战五胜的辉煌战绩。其中两次大胜:一是1841年9月,英舰“纽布达”号驶入基隆港,重炮轰击岸上炮台及民房,中国守军狠狠还击,英国兵舰受重创,于逃窜中触礁沉没。二是1842年3月,英舰“安因”号载重兵疯狂攻击台湾大安港,气焰非常嚣张。姚莹乃与达洪阿“设计以歼之”。他们将英舰诱入暗礁林立的土地公港,使其搁浅,然后发起进攻,结果大败英兵。这两次大胜,共击毙英军130多名,俘虏200余名,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台湾抗英,五战五胜,战果丰硕,震惊中外,道光皇帝也曾多次嘉奖。
  
  在鸦片战争中,姚莹是坚决拥护林则徐、邓廷桢等抗英主战派的。他系抗英保台的功臣,在率领台湾军民抗击英国殖民侵略军时,从未打过一次败仗,未丢失过一寸土地。他不愧为爱国保台的一面光辉旗帜,也为中国近代史在抗击外敌入侵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内地沿海各地因屡次战败而丢城失地,并在耆英、伊里布、怡良等投降派的影响下,而终于在1842年8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英军头目璞鼎查便以此要挟,污蔑姚莹、达洪河“枉杀”其“纽布达”号和“安因”号“遭风难民”,要求清政府将其正法,“以命抵偿”。这明显是胡说八道和讹诈。“难民”怎么会乘了军舰跑到台湾去呢?但是耆英等被英国人吓破了胆,便勾结在朝大臣穆彰阿等充当侵略者帮凶,声称“该夷之欲求伸冤,尚非无端启衅”,“不值因此一端,致抚局又因决裂”。结果姚莹、达洪阿不仅未受重赏,反被革职查办,关进了北京刑部大牢。耆英还写信给朝中,“不杀台湾镇道,我辈无立足之地”。但毕竟公道自在人心,姚莹入狱后,“台谏交章论救”。迫于舆论强大的压力,清廷不敢重处姚莹。后来放他出狱,以同知衙贬往川藏。但投降派官员犹不满足,后来又令其“使乍雅”,“出西藏治狱”,“往返六七千里,道经绝漠”,让他受尽了折磨。
  
  姚莹每到一地,都注重对社会民情、风俗、历史、地理的观察。他所写的《东槎纪略》五卷,记载了台湾一些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状况,至今仍对研究台湾史地,特别是台湾少数民族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贬往川、藏后,他虽处逆境,但仍然心怀国家,在考察西藏后写了《康輏纪行》十五卷,并附图一卷。他在书中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并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情况。他还非常有远见的提醒要防范英国对西藏进行侵略。这部书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一起,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皇帝即位后,因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姚莹和林则徐同时被起用,他被授为湖北盐法道,未行,擢为广西、湖南按察使。曾在广西参与向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办粮台,尾随太平军至湖南,病死军中,年六十八。他生平著作有《中复堂全集》等。(见谢贵文《清代台湾循吏姚莹的治安事功》,顾力仁《台湾历史人物小传》等)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