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别号老曼,慕寿,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道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在清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任溧阳知县,在任五年。
陈鸿寿年轻时进入浙江巡抚、经学大师阮元的幕府,以古学受知于阮元。“阮元抚浙时,方筹海防,鸿寿随元轻车往返,走檄飞草,百函立就。暇与诸名士刻烛赋诗,群以为不可及”。可见他当时便很有名。
他于嘉庆六年(1801)拔贡以后,以知县任用,分发广东,但因丁忧未去,奏留江南,任赣榆县知县。据《光绪赣榆县志》载:“陈鸿寿,清廉有惠政。先是大沙河壅塞水涨辄溢没田庐,鸿寿之官即蠲金为倡,刻日疏,河以畅通,民无水患。”后调任溧阳知县,重视教育,作《平陵书院碑记》,阐述教育事业的重要,勉励士子勤奋向学。他还主编成《嘉庆溧阳县志》,受到后人的称赞。在任“廉名勇干,卓著循声。创文学,修邑志,办赈之善,为大江南北最”。他后来任过江防同知和江南海防河务同知。道光二年(1822)以风疾卒于任所,年只五十五岁。
陈鸿寿多才多艺,涉猎广泛,书画、篆刻、诗文皆自具风格,而且造诣极高。他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为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他的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用笔金石气十足,结体奇特,笔笔中锋,力透纸背,形成独特的创新风格。他还著有《桑连理馆诗集》等。
他最大的艺术成就是紫砂壶艺的创作。他与宜兴扬彭年等创制的“曼生壶”,形成壶界两大贡献,一是将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二是即兴设计了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如今一只“曼生壶”的价格即达数百万元,为各大博物馆争抢的珍品。
(见《溧阳县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