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普(1601-1669),字则甫,号今础,沂州(今山东苍山县)人,在清顺治九年(1652)至十二年任常州知府。
宋之普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于明崇祯元年(1628)考中进士,后来做到太仆寺少卿、都察院都御使、户部左侍郎等职。崇祯皇帝对他极为信任,说他“品能铸古,才用裒今”,“洵将任重乎,天下宁唯信谏于一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往东华门出逃未果,后看到宋之普家,便敲门喊他,但喊不开门。崇祯无法,只得跑到煤山上吊自杀。人们因此非议他。但也有人说其时宋之普因病已回老家,不在北京。
宋之普后避难南下,往来江浙间。鲁王(明太祖十世孙)朱以海在绍兴成立“监国”政权,因素闻其名,随用为辅弼,以其为柱石,赐以“尚方(皇帝用的宝剑)”。徐芳烈《浙东纪略》还载鲁王以张国维(崇祯朝兵部尚书)、宋之普入内阁,张管军事,而宋则总理朝政,也就是宋之普当过鲁王小朝廷的宰相。
顺治三年(1646)二月,清兵进逼浙江,攻破绍兴,鲁王逃走,张国维跳水自杀,宋之普只身出逃,被截于钱塘一带。后闻母亲病殁,便偷偷回老家守丧。之后,清廷招降明诸遗臣,声言如不出将祸及九族。他想到新政残酷,违之怕老家庞大的宋氏家族遭杀害,只得被迫进京自首。清廷既要用他,以笼络南方士大夫(当时南方明永历帝、郑成功等都在坚持抗清),又责他“归命濡滞”即投降太晚,便没有重用他,只“左迁常州守”。但《清末志士》一书记载宋之普还曾任过台州知府,那应该是在任常州知府以前。
宋之普作为降臣,怀有对明朝很深的眷恋,又知清廷对自己不信任,虽然在常州“诸多抚绥,诸所建树,至今道路口碑啧啧,称神君焉”。(清沂州太守邵士所撰《宋公传》)。但他无心继续为官,到顺治十二年干脆辞官,退居常州,并于苏州(应为无锡)东林书院旧址建“道南堂”,讲学其中。(一些人认为他取名“道南堂”,表明他思念南明之意)。清人王崇简所撰《今础宋公墓志铭》说:“甫年五十有四,即于东林书院,……日聚生徒,……谈经校艺,安缉之余,文治蒸蒸,人才蔚起,公之力也。所为诗、古文词,人艳称之。”
顺治十三年,因思乡心切,宋之普离常返乡。离开常州之日,书院弟子、吴越好友纷纷赋诗相送。施元征七律二首:(一)“静重元公暂养高,泉亭何必学劳劳。一天国老希梁栋,五邑门生遍李桃。立起百年河内泽,来苏八月广陵涛。阳春无不通民隐,卧辙讴歌满乐郊”。(二)“三公出入本康候,不必台星任去留。化雨甘棠原有颂,春晖寸草未能酬。昆源本铎欣重振,腐史金华庆再修。竹马儿童徒解事,彩天云远更含愁”。黄仲偕七律一首:“延陵山水列笔端,刺史携归万口欢。东鲁儒风齐岱岳,中吴理学立鸡玄。歌谦借冠思符守,白鹤青松乐考盘。遮道愿随诸父老,疏林萧瑟夕阳寒。”秦镛七古一首:“吁嗟此日不再得,今古几人持道脉。先贤讲学旧东林,明府得朋新丽泽。四子言如万斛珠,二泉说与千金易。绛帐清风拂子衿,黄堂化雨润丘陌。一旦归舆赋随初,吾道虽南马首北。仲尼归鲁是何年,泗水泉林并增色。田间遗老顿无主,使我攀车泪沾臆。草深一丈讲堂前,吁嗟此日不再得。”诗中将其称之为“国老”、“梁栋”、“化雨甘露”,将其归乡称之为“仲尼归鲁”,分别时书院弟子和田间野老都来“卧辙讴歌”,人们都依依难离而又欲留不得,“遮道愿随诸父老”,直至夕阳西下,江乡秋暮,树叶飘零,疏林风冷,城里城外,牵衣顿足,表现出“吁嗟此日不再得”的苦闷心情。诗中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确实反映人们对宋之普充满着崇敬和留恋之情。
宋之普为明末高官,但他犹同常人,对族长乡党,诚敬备至。明末时,山东大饥,他于沂州南关施粥救济,施救百姓数以万计。此次回乡后“虽处于户庭,而心则时怀利济,每岁捐谷以备荒用”。已亥年(1659)秋,大兵南出,宋之普送上三千石以应急。戌申年(1668)六月,郯城大地震,沂州雉堞尽颓,宋之普带头捐资捐粮救济。翌年春又捐六百石以赈灾。宋之普著有《桃花涧记》、《中丞公行实》、《云庆阁集》十卷,多数已散佚。宋之普于康熙八年(1669)年去世,年六十八。(见《临沂县志》,《苍山县志》等)
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篇中的宋侍郎,即指宋之普。(《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中注:宋侍郎,指宋之普。……入清后,任常州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