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巍(1516-1608),字伯谦,号二山,又号梦山,海丰(今山东无棣县)人,在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任武进知县。
杨巍在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先在户部见习,第二年任职武进。《康熙常州府志》、《武进阳湖合志》称其“于民一无所取。
俗本淳,鲜扞文网。巍以宽厚治之,民至县廷如入其家。徭赋均平,敲扑几废”。“礼服至内,悉布素也。”看来官声颇佳。他还重浚了孟读河。他即使当了高官之后,“去邑四十年,见毗陵之民,如见其亲子弟”。
无棣县资料记载得较为详细:杨巍到武进任职前,他的朋友和同事都嘱咐他,武进县很难治理,因南人多狡且事多,要多加小心。杨巍说:“不以狡治之,亦不以多事治之,难易在我耳。”到任后,常州有的官员也对他讲,武进人士很难应酬,只能一默谢百口,切勿多言,免被诬陷。但杨巍以真心待人,当武进一些名人来谒见时,他自称自己是海边孤陋寡闻之人,希望大家指教。这些人见杨巍毫无架子,都叹服道:“以肺腑示人,真我父母也。”杨巍也感到这些人是贤良之辈,并非狡诈之徒,便虚心向他们咨询、请教。杨巍的威信一下子树立起来了。当时,江南诉讼案件甚多,武进又是案件多的首县。杨巍处理案件的宗旨是:“以教为本,以德化之。”时有周氏三兄弟争家产案,杨巍在他们的状子上批道:“兄弟义重,财产事轻,望多思之。”周氏兄弟受感动,遂撤诉。此事传开,诉讼渐少。杨巍力求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有粮长在县值班,不知起自何年,虽无所事事,但费用却不少;同时库役很多,费用繁杂,都由民众负担。杨巍将这些尽行革除,民皆称颂。县里的库役、徭役,本来由几家大户操纵,办事不均,且多刁难,杨巍便让大家推举负责人,编定有关章程,使之大致均平,民皆惊喜。征收粮赋,旧规定是十月开仓,年终粮银通交完毕。杨巍认为,年终过后,粮价肯定涨,有利于农民卖粮纳赋。于是规定,粮赋可以过了年交纳,只要不误三月交府、五月解京即可。当三月如数解府后,常州知府郭廷冕(见上篇)对杨巍说:此法唯你可行,因为百姓相信你,其他人就办不成了。邻县无锡人华文林状告顾尚书、尤府丞、王御史等抢夺其家财物,因顾尚书等是京官,府县官员不敢过问,巡抚无奈,便将案件交杨巍审理。杨巍秉公审理,查明状告属实,结果使被告二人充军、二人罚役,罚稻千石,所有财物追还给华文林。巡抚和监察御史高兴地说:“苏松常镇执法者,唯武进一人耳。”杨巍在武进任职三年,清正廉明,百姓称颂,,离任时,行李不满一囊。(见《无棣政协网2008年1月17日杨宝珩文》)
杨巍入朝先后任兵科、吏科给事中,他几次上疏给嘉靖皇帝提建议,据称首辅严嵩忌恨他多言,便将他调出京外任山西按察使佥事,主管驿传道,代理雁门兵备道,镇守平型关。这看起来是提升,但其实这是一个危险的职位,因那时北方少数民族瓦剌、鞑靼等经常入侵,如果丢城失地,不但官职难保,且有性命之忧。许多人都为杨巍担心,但他毫不怨尤,毅然赴任。他此去却为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开启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
不久,敌围大同,总制杨虞坡欲调兵解围,但苦无粮草。朝廷便派户部侍郎闵水东会同山西巡抚星夜督办粮草交到山阴、马邑前线去。但他们办不了此事,众议此职目前事急任重,非杨巍不可,遂召杨巍前来。杨巍到后,立即调查各仓场州县簿籍,知道那里有多少粮、多少草,多少料,便派人星夜安排分头运往前线。杨巍一更到任,五更全部处理完毕。次日,有些人还在为草料问题叫苦叫难,不知尽在运输途中了。闵水东知后叹服道:“非鬼运神输不能及此。吾辈饮酒而已。”
杨巍守平型关时,有敌五百余骑入夜来抢掠,杨巍令军壮鸣炮示警,敌见有备,遁去。总制杨虞坡赞他:“知用兵之道也。”杨巍因防边有功,升任山西布政使、口北道右参议。他离城时,千余民众相送出城,送上木匾一块,上书“清廉仁爱”四字。衙门中的司印曹纪山叹曰:“吾送此任官员十二位矣,从未有若此者,亦奇矣。”
杨巍驻守宣府西路时,防止敌人在秋收时前来抢粮是一项重要任务。杨巍建议在境内伏兵,待敌人来时出其不意击之,以杜其扰。巡抚和总兵都很犹豫,杨巍坚持认为,敌人一直轻视中原,乘其轻忽之心而击之,此算必胜。于是,布置明军隐藏于洗马林堡。至夜,敌400余骑果然前来掠田,明军伏兵齐起,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杀敌五十多人,夺马二百余匹,敌军狼狈逃窜。又一次,敌寇蔚州,山西巡抚召杨巍同往,杨巍与宣府巡抚暗带银两前去,以备军饷。到后,果然因军饷不足,军皆怨尤,军心动摇。杨巍连忙将带来银两犒劳军士,三军皆欢,士气大振,敌见状遁去。巡按御史在奏章中写道:“因巍渡口堡之督饷,三镇之祸变潜消。”
杨巍被调为山西按察副使,守备阳和县。他精选士卒,修葺城堡,整修战具,严阵以待。敌军万余骑入侵,见无隙可乘,只得退去。杨巍又升任右佥都御使,巡抚宣府,兼理军务。杨巍至宣府,将士皆以手加额,谓如唐汾阳王郭之仪再至,人人争有吞敌之志。时敌日窥宣府、蓟州两镇,企图内侵。杨巍见敌势方张,便加强防备,实行“无事星布竣防,闻警云合策应”,以守为战。敌见宣府坚不可乘,遂移兵他处。杨巍见状,立即驰书给蓟镇总督,分析敌人有向东南深入之势,总督不信。杨巍又驰书兵部侍郎告知这一情况,兵部侍郎也未置可否。未几,敌人果由古北口入犯北京,北京告急。杨巍便提兵出塞,直捣敌巢,去截断敌人的后路。敌闻讯回救,京围遂解。从此,朝廷倚杨巍为右臂长城。
嘉靖四十五年,敌人进犯陕西,杀明两总兵,明军损失六千。朝廷急任杨巍为陕西巡抚。他兼程赶赴到职,收拾残局。他增补屯戍军伍,返还被藩府侵占的屯地,又实行屯田,由是陕西防御日坚。不久,敌十万人入侵山西,攻陷石州,知州被杀,又大肆掠夺孝义、介休、平遥、文水、交城、太原等地,百姓被杀三万余人,三晋动摇,人心惶惶。朝廷又调杨巍为山西巡抚。此时敌已退去,杨巍骑马巡境后,便自平型关至偏头关,构筑墩台,使之矢石相接,绵延数百里;又在全省增筑城堡百余座,敌自此不敢再窥山西。杨巍见晋民困苦,革除和减少役杂银两十万余两,使晋民稍苏。山西宁乡县大盗李九经等多年为患,官受其扰,民受其害。杨巍亲拟书信,晓以礼义,陈以利害,李九经等遂散去。杨巍镇抚陕西、山西历时十三年,因功绩突出,得到朝廷四次嘉奖、五次提升,隆庆皇帝称赞他“巍自为藩参以来,扬历数镇,控制数千里,当兵革胶葛之冲,未尝失败”。
万历皇帝嗣位后,杨巍调升兵部右侍郎,在兵部一年,兵部尚书谭纶每与杨巍谈议军事,往往心服口服。此时将领得人,御敌胜利,多有杨巍运筹赞助之力。万历二年(1574),杨巍改任吏部,从此离开了与军队有关的岗位。
杨巍在嘉靖、隆庆时已任陕、晋等处巡抚,万历朝又历任兵部、吏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北京工部、户部、吏部尚书,是一位三朝重臣。史称“巍初历中外,甚有声”。“有清操,性长厚,不好刻核行”。他当吏部侍郎时,有一个叫王大臣的人闯入宫内行刺被获(见下篇《李幼滋助推新政》)。宦官冯保、首辅张居正与前首辅高拱有隙,欲诬称王是受高指使前来行刺皇帝的,以便除掉高拱。杨巍与张居正关系素好,闻讯后连忙找来张居正的亲家,令其规劝张不能这样做,否则张居正将“不足以重青史矣”。在杨巍及其他人的规劝下,张居正遂将王大臣以盗处死,不再牵连高拱,避免了一场冤狱及宫廷讧争。杨巍“奉母以孝闻”,他当官时,曾三次辞职归养侍奉老母。他在家乡辟小园,植花木,每逢佳节良辰,就请母亲乘车观赏,子孙罗拜敬酒,使母亲欢欣称意。其母一百零四岁才去世。杨巍还曾谏阻万历皇帝建行宫,力争得止。
但杨巍晚年任吏部尚书时,遇事多听从首辅申时行的指挥,声誉渐损。《明史》说万历十五年,全国大计(官员大考核)时,“贤否混淆,群情失望”。他当吏部尚书是年老昏聩了呢还是只想明哲保身了呢?
杨巍年近八十才乞休回家,过了十五年,年九十二岁去世,可以称得上是福禄寿俱佳之人了。赠少保。杨巍工诗,著有《梦山存家诗稿》八卷,收入《四库全书》。
(见《明史•杨巍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