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辅(?-1551),字子弼(子拂),号少初,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任武进县知县。
徐良辅是嘉靖十七年进士。他任武进知县后,到任闭户月余,翻阅县图、表记、文书案例,尽知全县的山川、钱谷、户口虚实,然后上堂 ,召官员口述其施政决策,件件与县里的实际相符。他坐堂第一天,便决断大小事几十件,全县皆惊。他还晓谕全体大小官员:今后宾客到县,不广宴,不张乐,不得多征百姓一文钱;遵守王道,一定要做到狱平讼息。于是武进人知道县令意不在苦民,便转相劝说,劝慰无讼,诉讼减少了许多。他还躬行教化,常疏二程要语,刻以教士,名《明道语略》。学者尊之曰“少初先生”。(见《武进阳湖合志·名宦传》)。每当县中各种劳役,徐良辅出资尤多,常倾其薪金,却不纳百姓一寸金,百姓非常感激。对县中富户,令他们多出些资金,但也做到公平合理。县中有一号称“吴十万”的,一年也不过让他出百十金。所以,当徐良辅离任时,“吴十万”怀千金追送他到境外,感激地说:“过去的县官苦富人深矣,而大人一意休安之,我算服了大人了。谨以此薄金致谢。”徐良辅坚决拒绝。“吴十万”又说:“纵然你想做廉吏,但也总得为自己的儿孙留点什么吧?你这样做不后悔吗?”徐良辅喟然叹曰:“吾何悔邪!”飘然而去。
徐良辅后升任吏科给事中,上任半年内,他一再上疏皇帝,要求广招天下“隐逸”、“贤才”,不一定要等官员任期满才升用,“重而用之,亦无不可”,但皇帝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徐良辅得罪了首辅夏言,被其陷害入狱后削职为民。
回乡后,徐良辅在临川东南筑室而居。“喜读书,常晨起自扫其阁中,讽诵不绝,无宴饮丝竹嬉游之好。为生计,独岁聚生徒百十人,临高台,横讲经,质疑难,稍以自资”。他回乡20余年,以讲学、创作而终老于家。
徐良辅是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启蒙老师,他对《尚书》很有研究。汤显祖正是受惠于他讲授的《尚书》而于21岁中举,34岁中进士的(万历十一年《进士登科录》载,汤显祖治《尚书》)。汤显祖比徐良辅小了40多岁,他不仅在学业上受惠于徐良辅,而且在徐良辅的哲人气质、人格境界,诗情智慧等方面受益非浅,对他以后的入仕为人、创作都有深刻影响,所以汤显祖敬称徐良辅为“哲人”、“玉人”、“德邻”、“先觉”等,对其非常尊敬。对徐良辅思念之情伴随着汤显祖的一生。徐良辅死后,汤显祖痛挽其师,恨从师太晚,“哲人下寿,哀何时已”(《挽徐子拂先生》)。后汤显祖又撰写《徐子弼先生传》,深切表达了对徐良辅的爱戴之情。直到汤显祖临去世前,在《负负吟》一诗中还对徐良辅不能忘怀,为自己有负先生所望而深愧之。
徐良辅文学造诣高,文效班固、韩愈,大吏以下多征用之。其状物诗、山水诗淡墨浅泼,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同世俗的孤傲之情,有类于陶渊明的田园风味,在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他著有《爱吾庐集》8卷和《枪榆集》,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有《翠云同》、《文昌新河》等诗文存世。
(见《汤显祖全集》、《抚州府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