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初号南江,更号遵岩居士,福建晋江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任常州通判。
王慎中年幼时便很聪明,十七岁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监兑通州。任内改革陈规陋习,力除积弊,清理仓廪,查办税蠧,体察漕运士卒民夫的疾苦,特加优抚周恤,人们称赞他“廉仁练达”。
嘉靖八年,王慎中调礼部祠祭司,受命创作大祀诗八章,文声大振。在此期间,他与常州人唐顺之以及李开先等意趣相投,常在一起研习,学业大进,人称“嘉靖八才子”。嘉靖十年,王慎中出任广东主考官,他所作的卷面评语,准确精练,文辞雅丽,人争传颂。他亲自拔取的榜首解元林大钦,在第二年会试中高中状元,由此他博得“慧眼识英才”的美誉。
嘉靖十二年后,王慎中先后在朝廷几个部门任职,后因建言忤旨调任常州通判。任上他勤于职守,整饬吏治。江苏巡抚郭宗臬对他的才学很赏识,刚好江阴县令出缺,就委他署理江阴。江阴有一些豪强势族,横行乡里,历任地方官员都不敢招惹他们。王慎中将其中一些罪恶昭著的大恶霸拘捕到案,严加惩治,其他豪强闻风震慑,相戒敛迹。所以《武进阳湖合志·名宦传》称他“善治剧,锄强扶弱,屹立不挠”。他有空暇时则数过从郡人徐问、毛宪、唐顺之等,论文为乐。后他调任南京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
嘉靖十五年,王慎中任山东提学佥事。任内致力端正学风,革除陋习,重视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提拔,如驰名文坛的“后七子”李攀龙、后任宰相的殷士儋,都是由他一手识拔的,因此山东士子对王慎中十分尊敬。不久,升江西参政,后迁河南参政。当时河南正闹饥荒,饿殍遍野。王慎中协助放赈大臣、户部侍郎王杲开仓发粟,赈救饥民。王杲见王慎中办事干练,深得民心,便上疏给朝廷建议重用。
不想王慎中早年在礼部供职时,得罪了夏言。此时夏言为内阁辅臣。嘉靖二十年,朝廷大计(考核外任官员),吏部注王慎中“不及”(即考核材料未及时报吏部),夏言改为“不谨”,借此罢了王慎中的官。王慎中为官十五年,被罢时才三十三岁,朝野为之惊异、惋惜。但王慎中不以为意,回家后便纵游于名山大川之间,创作诗文,唔聚学友。在家时,当地士子常来请教,门墙几不能容。嘉靖三十八年(1559),王慎 中病卒于家,年仅五十一岁。
王慎中是明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明自永乐以后,“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致内容贫乏,篇章冗赘,文风萎弱,给文学带来严重危机。为了矫正这种流弊,弘治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七人,结成一个文学集团,打起“复古”旗号,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风气所促,竟至于“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王慎中为文,早年受“前七子”复古主义影响,标榜秦汉。二十八岁以后,始悟高谈秦汉、鄙薄唐宋的非是,于是公开反对复古派的文学理论,倡导文崇唐宋,主张意定词立,文从字顺。他与唐顺之倡导的反复古主义的古文运动,对“前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是一次严重的冲击,因而二人声名远播,天下并称为“王、唐”,又称“毗陵唐,晋江王”。王、唐又与后起之茅坤、归有光等,被称为“唐宋派”,开明代中叶以后文坛上反复古主义的先河,给文坛增加了几分生气。王慎中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他著有《遵岩集》二十五卷、《玩芳堂摘稿》等。
(见《明史·王慎中传》,《泉州市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