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吕镗任武进知县的是福建莆田人邱泰,他也是进士出身,在武进任职时(弘治九年)修建了武进西仓、阳湖东仓。弘治十一年(1498)便调任新宁县知县。后还任过台山、新会知县。他也参与到一件与宦官有关的事件中来。
弘治皇帝朱祐樘于弘治十八年(1505)去世。他的儿子朱厚照(即正德皇帝)继位后,立即着手办理其父的丧事,其中主要是修建陵寝,陵址选在北京施家台。当年六月,陵园正式兴工,并且定名为泰陵(北京十三陵之一),监工为太监李兴等人。历时四月,地下工程完工。十月将弘治皇帝葬入陵内。正德元年三月,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造成。整个陵寝建筑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等。
据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便如实上奏。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当时的督工太监李兴,也为朱厚照所宠信,他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还有一些参与修陵的官员也认为杨子器多言。他们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说杨子器“诽谤狂妄”。正德皇帝不分青红皂白,便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大牢。其他知情官员慑于宦官的权势,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辩求情。
邱泰此时还只是知县,不知何事正在北京,知道此事后,就仗义上疏说:“子器比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正德皇帝总算采纳了他的建议,但又派了一个太监萧敬押了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杨子器料到李兴等会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临行时便赋诗一首:“禁鼓元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群议已公须首实,众言不发但心知。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他自比战国时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事儿,现在,不知有谁能为自己雪清这不白之冤。
萧敬押着杨子器到了泰陵,结果没有见到金井有水。萧敬回朝秉报后,眼看杨子器就要被治罪,但他的运气很好,太皇太后王氏(正德皇帝的爷爷成化皇帝的皇后)在宫中听说此事后,传旨说:“无水则已,何必罪人!”杨子器才避免了一场杀身大祸,并且官复原职。
满朝文武在这件事上都不敢为杨子器分辩,足见宦官权势之盛,而邱泰当时只是一位小官,却不怕得罪宦官,为杨子器分辩说情,也是不容易的。他后来的情况不详。(见《武进阳湖合志》,《北青网》2013年1月9日文《泰陵金井缘何涌出泉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