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灏,字商伯,又字景夷,南康都昌(今江西南康)人,在南宋绍熙四年(1193)至第二年十月任常州知州。
他小时候便聪敏颖悟,记忆力过人。在荆山僧舍学习三年后又进入太学学习。隆兴元年(1163),他考取进士后任隆兴府教授,德化县知县。在县里时,以兴立学校,崇扬教化为根本。当时发生饥荒,他对百姓赈济有方。
黄灏入朝任太常寺簿、太常府丞一段时间后,改任常州知州,浙西路常平提举(主管粮食、租税、茶盐等经济事务的官员)。当时这一带发生大饥荒,老百姓毁掉房屋,砍掉桑树,变卖一切来度过粮荒,但依然饿殍遍野,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官吏还在催收老百姓拖欠的租税,黄灏为此非常难过。正好这时皇帝降旨暂停征收夏税,黄灏便趁机奏请朝廷连秋税也一并免征。他不等朝廷答复,便在境内推行了免征夏、秋两税的政策。结果他遭到弹劾,说他目无朝廷,专断独行,被罢官贬到筠州安置。虽然不久朝廷追回贬谪他的命令,但仍然将他降职二级。不过,他免征夏、秋两税的请求也得到了批准。他用个人的降职丢官,换来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黄灏丢官后便回乡居住。他头戴幅巾,身穿布衣,经常在庐山中骑驴穿行,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后来,他又被起用为信州知州,改任广西转运判官。最后任广东提刑,但他告老未去。卒于家。
黄灏品行端正,作风严谨,以孝敬友爱著称于世。朱熹在南康主政时,黄灏拜他为师,所以后来黄灏被称为是“朱门四友”之首。朱熹死时,理学正被列为“伪学”,党禁正严。黄灏一点不怕受牵连,独自一人赶赴前去参加葬礼,在朱熹墓前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他著有《西坡集》四十卷。清末姚氏刊本《凤墅残帖释文》中有黄灏诗一首曰《敬饯曾丈寺丞(曾三复)改镇毗陵》:乞得麾符向九华,又闻东国拥高牙。清风可酌惠山水,春意先回阳羡茶。共看朝中双石笋,况传岭北满城花。政成畿甸知余事,急诏归来路不赊(见《宋史·黄灏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