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今江西吉水)人,在南宋淳熙四年(1177)五月至六年一月任常州知州。
杨万里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考中进士,作赣州司户,永州零陵县丞。前宰相、主战派首领张浚被贬永州时,为避嫌疑,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上门求见都被拒绝,他便写信恳请,张浚才与他相见,勉励他学习正心诚意的学问。杨万里终身服教于这一教诲,给自己读书的地方命名为“诚斋”。
后来张浚又入朝为相,推荐杨万里,他被任为临安府教授,但因父丧未赴任。改任奉新县知县,当时正逢大旱,杨万里见牢中关满了交不起租税的百姓,租税却仍然收不上来,知道是群吏从中盘剥之故。于是他下令全部释放这些“囚犯”,禁止逮捕、鞭打百姓,放宽交租期限,适当降低额度,结果老百姓都纷纷前来交租,做到了不扰民而赋税征收完成得很好,县称大治。后任的宰相也交相举荐杨万里,于是杨万里被任为国子博士(大学教授)。张浚的儿子、理学大师、侍讲张栻因事被贬出朝任袁州知州,杨万里上书直言请留张栻,并给宰相写信申诉这意见。虽然张栻没被留下,但时人却认为杨万里正直、很了不起。杨万里后历官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郎官,将作少监,漳州知州,常州知州。他在常州建城南书院。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侵犯南粤时,他率军前去平定。宋孝宗称赞他为“仁者之勇”,打算重用他,于是任命他为广东提刑。他请求在潮州、惠州建筑外寨,以抵御盗寇,但未及施行便因母丧离职。
杨万里后入朝任尚书右郎,他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宋孝宗提拔杨万里任侍读,宫中都庆贺得到了一位正直之人,皇太子也非常敬重他。当时王淮作宰相,问杨万里:“宰相首先要致力什么事?”答:“人才”,就列出朱熹等六十人推荐,王淮陆续将这些人任用。杨万里又历官枢密院检详,右司郎中,左司郎中。又应诏上言当前要做的四件事呈上,言辞都很恳切。
宋高宗死后,孝宗想守丧三年,让皇太子参预决策政事,杨万里表示反对,劝太子不要答应。学士洪迈不与众人商议,便呈上配祀高宗陵庙的人员名单,其中连张浚都没有列入,杨万里便上疏加以斥责。这些都得罪了宋孝宗,杨万里因此以直秘阁任筠州知州。
宋光宗接位后,杨万里入朝任秘书监,奏对时针对当时党禁正严,力斥朋党论,建议是君子就加以任用,是小人就加以废黜,不要问他是哪党哪派,并要光宗防止臣下亲幸窃权。这些都是针对权臣韩侂胄等人所说的。后杨万里以假藉焕章阁学士身份任接待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一次参知政事(副宰相)让他为《孝宗日历》作序,宰相却叫另一人作。杨万里不满,要求辞职,光宗慰留他,但孝宗(时为太上皇)不高兴,于是杨万里出京作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廷想在江南诸郡推行铁钱,杨万里上言不便,拒不奉诏,触怒了宰相,便改任赣州知州。但杨万里未赴职,要求改闲职(虚职),被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从此他不再出来任职。
宋宁宗继位后,多次召他入朝任职,他都推辞了。皇帝先后授予他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宝文阁待制,宝谟阁直学士,宝谟阁学士等荣誉职务及虚职。他以宝文阁待制退休,去世时八十三岁,谥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杨万里性情刚烈正直,不会迎合。宋孝宗开始很爱惜他的才能,但后来对他有看法了,便询问大臣周必大:“杨万里这人怎么样?”周必大也没有为他说好话,从此孝宗不再重用杨万里。光宗时,权臣韩侂胄当权,想要网罗四方有名人士作自己的羽翼,他曾经建造“南园”,想请杨万里作一篇记,答应日后升他的官。杨万里说:“官可以不做,记却不可以写。”还上言韩侂胄等人的不是。韩侂胄怨怒在心,一直压制杨万里,杨万里家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当政的时期。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忧愁愤慨,怏怏不乐,以致成疾。家人知道他忧怀国事,都隐瞒他时政消息。有一次他的侄子从外边回来,一时大意,说起韩侂胄已经举兵北伐了,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呼人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是个奸臣,他专权独断,目无皇上,兴师动众,残害百姓,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颗头颅,报国无门,只有孤愤!”然后他又写下十四言与妻儿诀别,扔下笔就去世了。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给皇帝的许多书札等,都一再痛陈国家利害,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明,尽力不扰百姓。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尽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为官也不孜孜以求升迁,在作京官时就随时准备弃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从杭州回家的路费,锁至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诗人葛天民夸他“背梁如铁心如石”(见《南宋群贤小集》),并非溢美之辞。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二万五千多首,今存四千多首。他的诗风格纯朴,语言口语化,构思新巧,独具一格,号为“诚斋体”,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的诗文全集名《诚斋集》,另著有《易传》流行于世。
(见《宋史·杨万里传》,黄宗羲《宋元学案》等) |